(相关资料图)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近日在参加“展望2023-后疫情时代春暖花开 ”峰会时表示,2020年,我国居民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为137.9%,同年,我国居民的“债务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高达15.0%。而美国的数据分别为95%和7.5%。也就是说,我国居民赚100块钱,要拿出15块还债,如果算上房贷负债,可能“债务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要超过50%。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居民的负债太高了。

众所周知,中国居民总体是爱存钱、惜消费的,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能省的钱尽量节省,能存的钱尽量存起来。因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种比喻,叫做“笼中的老虎”,说的就是储蓄。认为一旦居民储蓄释放,就会像笼中的老虎一样出来伤人,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管理层会密切关注居民储蓄的变化,一旦发现有动的表现,就会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储蓄这只“老虎”出来伤人。

而那时的居民,整体上是没有什么负债的,甚至会把负债当作一种“耻辱”,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储蓄绝大多数都是净财富、净资产,既容易形成消费,也会带来通货膨胀。更重要的是,庞大的居民储蓄,对于国家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毕竟,银行要想向企业投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就会无能为力,而居民储蓄无疑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加上企业、单位、政府存款,银行资金总体还是比较充裕的,也是有利于国家集中财力办大事的。

只是没有想到,二十多年后,中国居民的负债率达到这样的水平,即便不算房贷,“债务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也高达15.0%,是美国的整整1倍。加上房贷,这个比例竟然超过了50%,不能不说,这是令人担心的负债结构,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知道,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国家,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来拉动。只要就业率稍稍提升,美国经济就会出现比较好的表现。反之,就会陷入低迷。也就是说,美国居民确实爱消费、敢消费、想消费,手中只要有钱,就会立刻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曾经作为很多地方向老百姓宣传购房好处的最典型案例,一些居民也受到这则故事的影响,实施了负债购房。那么,为什么美国居民的负债比例反而没有中国高呢?难道美国居民的爱消费是假的吗?

很显然,与中美两国居民的收入来源、消费负担存在不同有着密切关系。从收入水平来看,美国居民的收入很高,可支配的收入多。而从支出结构来看,房价与中国的差距不是很大,基本生活品与中国的差距也比不上收入差距。如此一来,就等于分母差距大,分子差距不大,自然就会出现此进彼出现象,中国居民的负债结构反而更不合理,收入负债率更高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负债结构和负债水平,对消费是相当不利的,对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必须采取有效手段,降低居民的收入负债比例,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居民负债,给居民消费腾出更多空间,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想消费,有效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日前,有专家建议,应当鼓励居民将新增储蓄的1/3拿出来购房。而按照2022年居民新增储蓄18万亿来算,可以拿出近6万亿的存款用于购房,对拉动房地产市场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不知道,专家是否了解中国居民的收入情况、负债情况、负债结构情况、购买力情况,如果再拿出近6万亿的储蓄来购房,且不说会进一步影响其他方面的消费,单就6万亿购房款来说,又将使居民家庭增加多少负债呢?要知道,目前居民购房的多数都是靠房贷来完成的,居民自己的钱只够首付,有的甚至连首付也不够。即便按照80%的居民需要房贷才能购房,那么,居民的负债至少要增加20万亿,这对原本就已经负债率超过50%的居民来说,又将发生怎样的现象呢?对居民消费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必须清楚,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房贷,需要几十年才能还清的房贷,且不是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大肆鼓励居民购房,真的是在消费问题上雪上加霜。居民是需要住房,但不能让他们都背上沉重的贷款负担,不能削弱他们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降低居民负债,至少不能再进一步扩大居民负债。否则,居民消费真的会陷入恶性循环,消费的动力越来越低,这是最不应当出现的现象,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解决的难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