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之王”又有大动作!

昨日晚间,京东方A公告称,拟以不超过21亿元的自筹资金认购华灿光电定增股票。交易完成后,京东方A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最终实现对华灿光电的控制。

就在不久前,公司还公告称,拟斥资290亿加码VR领域。如今,公司又要向产业链上游布局,那么京东方A为何要如此频繁的布局?


(资料图片)

这或是因为现在的京东方正面临很多新的危机与挑战:一方面是,终端需求持续疲软,面板备货需求低迷,且短期难以期待需求强劲恢复;另一方面,在新兴的OLED市场中,京东方也要面临两个强大的对手——三星与LG。

被困在了周期里

京东方A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控制器等领域。

京东方主要收入来源是LCD业务,这是成熟的老面板技术。自从京东方收购中电熊猫产线后,便稳固了行业第一的地位,LCD的产能基本被中国厂商占据,也是京东方的最大利润来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京东方在液晶面板行业的霸主地位无人可及,目前全球每四个智能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但需要注意的是,“万物皆周期”,何况是以周期著称的面板行业。

所谓周期,主要体现在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而导致的价格波动性变化。在上行周期中,面板供不应求,厂商获利丰厚,不断增加投资,直至产能过剩,而后逐渐进入下行周期,价格下降,行业低谷加速竞争格局重塑,产能规模加速向龙头集中,行业大洗牌。

自去年以来,在全球电子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消费类终端需求萎靡,面板市场也随之陷入低迷,面板厂商们正在经历寒冬的痛苦。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下游厂商的大举“砍单”。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星了。今年三星已经数次砍减面板的采购订单:第一季采购量下修幅度达7.5%;第二季减少9.5%,几乎所有面板厂都曾接到三星暂停采购的通知。除三星外,LGD、友达、群创等均受到影响。

此外,还有韩系厂商逐步退出产能。LG宣布在2023年之前退出全部韩国产能,停止为韩国市场生产LCD电视面板。

根据Omdia最新预测,全球显示面板制造商在2022年第3季度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将降至73%,这是自2012年以来新低,全球面板业产能利用率创十年来新低。

作为面板行业的老大哥,京东方亦不能摆脱其阴影。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还录得了6年来最差的成绩单,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13.05亿元,同比降低118.01%。

仍需加码高端产品

除了行业周期以外,更加严峻的是,目前其主要布局的LCD面板或将被OLED所替代。主要是因为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VR/AR等领域,这些设备的科技输属性更强,附加值更高,对屏幕的要求,技术或将重过价格。

目前全球显示行业有两条竞争主线:LCD和OLED。前者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不论是设备还是材料供应链,亦或是良率都要优于后者。前者在以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深天马等为代表的大陆厂商的共同努力下,由我国占据主导市场。

但从显示行业的未来发展来看,更有价值的肯定是OLED显示面板。三星等韩企之所以退出LCD面板的争夺,一定程度也是为了集中资源突破OLED面板。

在布局OLED方面,京东方也是不遗余力。该公司曾透露,将在2024年前把OLED面板份额提升至40%。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在OLED这个领域,京东方的投入还是太晚,韩国的三星、LG在这个领域属于先行者,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UBI 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三星、LG的OLED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8.2%、21%。

虽然今年有所提升,但仍处于弱势地位。据Omdia的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包括京东方、TCL华星、深天马等企业在全球OLED面板市场总占有率预计为20.5%。

面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京东方也作出了应对。

近年来,依托显示屏的优势,京东方试图将显示屏置入更多场景、为屏幕集成更多功能、衍生更多形态。如投资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加码车载显示来扩充LCD显示的应用场景。

此前,京东方还布局了多种显示技术,如Mini-LED背光产品,主要是看中了mini LED没有OLED寿命短、易烧屏的缺点,同时具备OLED超高对比度、广色域的优点,而且可以运用在电视、电脑、汽车和手机等领域。

2021年,京东方又打造了全新的“1+4+N”发展架构。这一战略提出后,京东方一度被赋予了更大想象力。但战略口号是一回事,真实业务又是另一回事。

当下物联网创新业务虽然增速较快,但相较于传统LED核心业务规模而言还非常小。截至2022年上半年,物联网创新业务在京东方的营收为134.9亿,营收占比仅为14.73%,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是显示面板产品。

京东方距离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物联网创新企业,恐怕仍有相当的距离。

总得来说,京东方目前的形式不容乐观,其正面临行业周期和激烈的竞争。而想要真正摆脱强周期的困扰,离不开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转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