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中指研究院提供给媒体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60家房企发行中期票据,规模为1587亿元,同比上升51.9%。
也就是说,与前两年相比,房企的融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融资空间有效扩大。不仅如此,房贷利率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加上公积金政策的调整、放款额度的放大等,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可谓是利好不断。
要知道,金融政策是对房地产市场最有力、最有效、最具针对性的一种手段,被称作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杀手锏”。金融政策收紧,意味着房地产市场调控进入到最关键时刻,也是房企最难应对的时刻。一旦金融政策全面收紧,很多房企都会面临资金链压力,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还有可能因此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金融政策放松,对房企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利好,也是最有力的支持。如果房企不能抓住机会,及时化解资金矛盾,迅速解决销售不畅问题,就会失去摆脱困境的机会。
而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融资环境改善的效果,似乎还没有有效形成,政策效应也没有快速传递到市场。更多的是,政策的正面作用,还停留于房企层面或政策操作层面,仅仅缓解了房企眼前的资金紧张矛盾,还没有进入到政策作用阶段。这些政策到底能不能让房企走出困境,有多少房企能够走出困境,还要看市场的反应、看购房者有没有被政策所吸引。如果购房者没有行动,市场仍然保持低迷状态,那么,金融政策改善带来的影响也就没有形成,作用没有发挥。
为什么融资环境的改善,未能及时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的打开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政策的打开速度太过猛烈,政策出台频率太过密集。越是这样,传递给购房者的就不是正面作用,而是负面影响。想一想,经过这么多年的房价波动,以及政策调整,尤其是“房奴”的亲身感受,广大居民也已经对房地产市场有了比较深入和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头部房企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更让购房者认识到,房企的日子非常难过,资金链随时有断裂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靠政策放松,房企自身不努力,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资金链仍然会很紧。更何况,“房住不炒”定位的坚持,也不可能给房企太过宽松的融资环境。为了渡过眼前的危机,房企一定要降价售房、回笼资金。
可是,没等房企行动,政府的各项政策却密集出台了,且不少地方用行政手段控制房企降价。如此一来,广大居民不干了,原本已经启动的购房欲望,也给强行压下去了,用等待观望和拼耐力、毅力、承受力的方式,与房企展开了利益博弈。结果当然是非常明显的,房企已经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政府还在帮着房企死杠房价,可能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反作用,让市场只能继续处于低迷了。自然,所谓的政策环境改善,也就只能是地方政府与开发企业之间的游戏,而无法传导给广大居民、尤其是购房者,房地产市场也就只能保持低迷状态。
为什么说在房地产问题上,政府要保持理性,要公平对待开发企业和购房者,而不能总把屁股坐到开发企业一边,帮着开发企业损害购房者利益。这样的行为,总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眼下的房地产市场低迷,说到底,就是地方政府过于关照开发企业,而置广大居民利益于不顾的结果。即便金融政策对开发企业有利,也无法让广大居民产生购房欲望。只要居民对购房的热情不高,市场就不可能恢复,再多的政策,也都只能成为摆设。相反,有些政策还会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半年多时间,房企的中期票据就达到了1587亿,规模不算小,支持的力度也不算弱。关键是,这些新增的融资,能给市场带来信心吗?能让购房者重启购房热情吗?毫无疑问,只要开发企业不降价,居民购房的热情就难以启动。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真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开发企业降价,实实在在地降价、真心实意地降价、开诚布公地降价,而不是玩花样。再玩花样,就会把购房者的耐心玩完,彻底放弃购房欲望。反正是,年轻一代,已经逐步接受租房生活了,所以还在犹豫,还是希望房价能够降一点,开发商能够表达一些诚意,地方政府也多一份公平公正之心。其他的,已经不再会更多考虑了。说来说去,就是两个字——降价。只有商品房降价,市场才能真正恢复,政策的作用也才能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