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医药板块跌幅靠前,正海生物,普利制药跌超10%,华森制药、双成药业、赛隆药业、德展健康等跌停,黄山胶囊、莱茵生物逼近跌停,海特生物、南新制药、新天药业等跌超8%。市场中,只有我们昨天讲的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多数上涨,京东健康涨近6%,平安好医生涨近2%,阿里健康涨近8%。
昨天我们讨论了平安好医生,今天来看看阿里健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阿里健康,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在线医疗服务和医药电商阿里健康的主要业务。从收入结构上来看,医药电商为主要收入来源,在线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很少。面对数千亿市值的阿里健康,很多人会觉得,它只是一个卖药的。那么,一个卖药的未来还值得如此高额的市值吗?
一个卖药的未来还值得如此高额的市值吗?这两年阿里健康大跌,之所以大跌,一是之前行业整体估值较高,加上近两年整个港股市场均表现较差,高估值个股跌幅更甚。二是互联网医疗面临新政策调整,大家觉得行业逻辑面临了太多的变化。
根据年报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阿里健康实现营收20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2.6%,毛利达41.1亿元人民币。其中,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达约人民币670.2百万元,同比增长98.9%。
总营收是正的,但是利润亏损了2.65亿元,经过调整后亏损3.94亿元,而2021年同期调整后净利润为6.30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损近10亿元。也就是说,在2021财年实现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后,阿里健康转身就继续亏钱了。
总的来看,虽然在营收方面,阿里健康持续维持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却在明显的放缓。亏损让人担忧。
为什么这次的亏损那么大,阿里健康对于亏损原因的阐述大概是费用增长主要由于在天猫医药平台和阿里健康大药房品牌心智建设加大投入,以及为提升线上B2C药品销售市占率、加速处方药业务布局增加相应市场投放。
也就是说,毛利率较高的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占比下降,而毛利率较低的处方药业务显著增长,以及线上B2C药品销售市占率提升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阿里健康在报告期内毛利率下降3.3%至20%,这一毛利率在京东健康、平安健康里是最低的,同期京东健康毛利率有23.5%,平安健康的毛利率有23.3%。
分业务来看,其中,自营健康产品销售收入179.11亿元,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19.96亿元,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6.70亿元。
能看出自营健康产品收入是最多的,2022财年,以阿里健康品牌运营的自营药房药品收入占比达到64%,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2%。目前阿里健康营业收入中,医药电商占的比重多,一个是因为因为在线上购买药品确实优惠和便捷,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医药其实是大多数企业的核心业务,这是因为当前的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参与方大部分都是拥有一定的电商基础,医药无疑是也相对具有电商背景企业最核心的优势所在,从电商平台买日用品、零食再到购买药品的逻辑几乎是顺理成章。这种趋势也和阿里健康的营收结构单一有很大关系,医药自营业务占比太高了,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后续的营收发展,也将成为影响未来营收的关键线因素。
另一个是因为在线医疗方面的收入太低了,主要原因是线上诊疗服务定价不是特别合理,之前就有日报的记者曾经采访过这方面,当时沈阳一家三甲医院内科的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互联网医院出诊并不比线下轻松,出诊时不同级别的医生均按普通门诊诊察类项目价格收费,主任医师和医师的诊疗费都是9.6元。
这位主任医师还坦言,相比线下,她在线上为每位患者身上花费的诊疗时间要多出20%,有时为了确定患者的病情,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与患者在线交流,但大部分诊前咨询是免费的。
这个价钱相比线下来说低了不少,另外,《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指出,以线上复诊为例,北京收费50元,而医院知名专家线下普通号是100元,特需号是300元。在线医疗确实没有得到合理的收支。
最终阿里健康严重依赖药品销售的结果,就是阿里健康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在营销费用上,成本由去年同期的7亿元上升至12亿元,暴涨了69%。
对于互联网医疗这几家巨头来说,用户拓展的流量成本是谁都无法规避的难题。早期互联网买药对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来说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四线以下的地方的用户来说却没有那么常见,虽然有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坐拥互联网巨头的背景,第一批的冷启动流量还是比较充裕的,但是一旦上市之后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市场压力,最终往往会走上烧钱买用户的道路。
面对互联网医疗市场当下医药电商业务以及未来线上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阿里健康的投入自然要加大,即便是作为背靠阿里系强势的流量和市场资源的一家上市巨头,拥有淘宝、天猫、支付宝、医鹿APP、高德、钉钉、夸克搜索等等优势的流量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多个因素也就导致了业绩和高市值不相匹配。
国外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借鉴经验高投入的获客是有效果的,我们看截至2022年3月31日,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年度活跃用户数已达到6.9亿,较上年增加1.7亿。阿里健康已签约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数量合计达16万人,较上年增加2万余专业人士;日均在线问诊服务量超30万次,与同类医疗健康服务在线平台相比处于领先位置。同期,阿里健康线上自营店的年度活跃消费者(于过往十二个月在集团线上自营店实际购买过一次或者以上商品的消费者)超过1.1亿。此前两年,这一数字分别为8100万、4800万。对应增速由69%降至36%。
增速下滑,除了高成本投入销售端,我们知道2020年的高速增长是疫情带来的,我们的想法是不过疫情总有结束的一天,疫情带来的红利在慢慢下降,但是线上零售还会在,加上互联网与医疗的进一步结合,意味着庞大的市场,仅处方药外流可能就蕴含千亿市场。
除了处方药的市场之外,线上服务也在向好的一面发展,我们看线上服务业务有进展,在上海这样资源充沛的地区,属于补充服务形式,线下满足需求,线上锦上添花,未来下阶段,上海还将拓展优化复诊项目界定,推出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超声诊断等特色项目定价,逐步拓宽互联网医疗应用领域,让更多病家从中获益。
另外,线上医疗的规划和管理也会越来越清楚,我们看其他国家,互联网医疗价格项目主要分为诊前、诊中、诊后三个阶段。这其中,诊前主要是鉴别;诊中关乎诊疗(心理治疗、远程会诊等专科疾病管理);诊后则是跟踪随访行为,如居家康复、药物管理、远程监测、远程随访等。
比如美国,互联网医疗定价分为两个层面:联邦政府制定Medicare保险价格和保险政策,州政府则主要“兜底”基本保障。Medicare针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所有医疗收费,均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对医生支付,另一边是对机构支付。互联网首诊患者大约是27.07美金,相对于美国整个就医水平,价格并不太高。
日本有些不同,远程支付、医保支付均有门槛,也有不同的管理条例,像首诊必须面对面,在线诊疗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超期必须面对面诊疗等。针对初诊线下费、预约线下费、在线网络费等均有相关规定,普遍看来,线上价格低于线下价格。
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综合来看,他们对互联网医疗项目定价关键因素主要有六个,服务科室(科室不一样,定价水平不一样)、服务区域、服务强度、服务时间、服务形式(实时、图像、电话等),服务场景(普通门诊、急诊、监测等),我们的线上医疗定价很多地方处于模糊不清的,不像美国和日本的定价方式和影响定价的内容相对清楚,他们的这些内容对我国线上医疗的定价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线上医疗也会趋向清晰全面的方向发展。
创新型业务的盈利模式还处于早期,市场会看阿里健康更远的发展方向经过阿里健康的投入与发展,资本可能不再把阿里健康当作医药电商看待,而是当作能走到更高更远的目标来审视。
阿里健康一直在在寻找布局新的业务方向,比如消费医疗,这一业务是阿里健康2018年2019年这两年一项新增的业务,这两年医美的兴起也带动了消费医疗的火热市场。
2018年至2019年,阿里健康收到了消费医疗业务上的1.28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5.5%,全年GMV同比增长超过140%。消费医疗业务2018年贡献营收比例为1.4%,2019年该比例达到了2.5%。
2019年上半年,阿里健康消费医疗事业部成立,主要布局体检、医美、口腔、疫苗等大健康服务类领域。
除消费医疗,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阿里健康开始向数字医疗领域深入发展,布局主要有医疗健康服务和数字化基建方向。
其中医疗健康服务方向包含了从预防至院外管理的多个服务场景,涵盖中医、体检、核酸检测、问诊、挂号、疫苗、口腔、心理、视光、护理等在内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收获也是呈现了多个领域多个方向的增长。
在数字化基建板块,新冠疫情期间,阿里健康配合国家和企业完成对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的全程可追溯。自主研发的“码上放心”追溯平台和以熙牛医疗为代表的云HIS系统同样表现稳定。其中,追溯码技术已从药品疫苗延伸到中药饮片、农产品以及进口商品等多个领域。阿里健康投资了人工智能与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者零氪科技,探索建设肿瘤患者全疾病周期服务平台。
此外,阿里健康、熙牛医疗携手浙大一院共同打造的“未来医院”信息系统,这是在浙江天台落地全国首个县域“云上医共体”,打通了县域120家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未来医院”信息系统则将浙大一院四个临床院区的核心信息系统搬迁上“云”,实现了各院区信息的互联互通,医院的运营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阿里健康数字基建业务收入逐年上涨,同比增长超30%。
深度布局数字医疗领域为阿里健康带来了整体业绩的稳健增长。阿里健康的转变体现出阿里健康不再遵循传统的电商逻辑发展,而是要遵循医疗健康服务的逻辑去发展,占比较大的药品或健康商品只是阿里健康平台上的一个环节,阿里健康未来的目标是用户全方位的医疗健康需求。
数字医疗是很大的市场,谁最先进入,谁就有先发优势。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投资建议,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发布于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