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C、PE们略显意兴阑珊的投资动向中,自动驾驶赛道保留了在资本吸引力上最后的“体面”。《证券日报》统计显示,今年三季度以来,汽车行业累计融资事件超30起,其中自动驾驶是核心领域。今年以来,自动驾驶领域总融资事件已逼近百起。
但这些投资有了新的特征:投资者更关注有商业化量产能力、有商用车等多领域布局的公司。
显然,《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关于做好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两大政策的出台,真正激活了市场对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关注,也拓宽了自动驾驶公司对商业化广度的畅想——要做多领域布局,要瞄准更多可能性。这也要求着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走出技术的舒适圈,转而建立商业化的“朋友圈”。
(资料图片)
最典型的案例是小马智行,作为国内最早涉足Robotaxi领域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同时又是资本密集度最高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之一,小马智行今年以来一边拓展应用领域,一边与主机厂、出行平台、产业链供应商等合作伙伴频繁建立联系,俨然呈现一副“大干特干”的势头。
在它背后,围绕自动驾驶商业化,众多创业公司正在力争上游,将此前的种种技术与创意转化为可直观验收的商业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技术之外构建起新的“朋友圈”。新的布局战,已然打响。
补齐领域拼图
上半年,小马智行的一件大事是,在广州拿到了国内第一张面向自动驾驶公司的出租车运营许可。Robotaxi因此获得了一个窗口,与现有的出租车体系进入公平“比武”阶段。
但下半年,更受关注的是小马智行补齐自动驾驶应用领域“拼图”的动作:7月,与三一重卡成立合资公司,打造面向干线物流运输的高端L4自动驾驶重卡产品;8月,小马智行宣布Robotaxi将接入曹操出行在北京地区的服务;9月底,小马智行相继与吉利、上汽达成合作,推动Robotaxi进入苏州和上海。
不难看出,小马智行的动作一方面是拓展应用领域,一方面是扩大已经投入应用的Robotaxi模式的范围。更简练的总结是,将“Robotaxi+卡车”“技术+场景+造车”的拼图完善,并存在进一步向外延伸的可能。
不仅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蘑菇车联、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自动驾驶领域公司,均在着力进行多领域、多场景、多车型的技术应用。Robotaxi、前装量产、干线物流、城市场景、货运环卫等领域正在持续迎来新的入局者。
这首先是源于不同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对应着不同的价值空间。例如松果财经在《“挤兑”商业化,自动驾驶公司大转向》一文中曾经计算过,Robotaxi通过替代人类司机,不仅能节省百万数量级的运营成本,还有利于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而在商用车领域,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到2040年,自动驾驶商用车市场空间合计约为3万亿元,细分市场空间包括城市专用车约1.9万亿元、高速场景约9000亿元、封闭场景约1000亿元。可见,环卫和干线物流等领域存在的巨大的金矿等待挖掘。
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小马智行这样的自动驾驶公司,自诞生起就有着明确的技术发展体系,所以在技术复用上存在巨大优势——通过典型自动驾驶方案适配不同场景,软件将带来巨大的边际增长,结合激光雷达等硬件规模化后的成本优势,多维度布局将最大程度释放自动驾驶公司长期积累的技术成果的价值。
此外,在商业化背景下,让有落地能力的领域先落地,也更利于市场认识自动驾驶企业的能力。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创新联盟调研员高超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当自动驾驶和电池续航一样成为汽车销售的关键指标时,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
迈入朋友圈时代
在自动驾驶公司补齐业务拼图的过程中,一些带有圈层效应的合作出现了。小马智行正是这样一个代表。
首先是在主机厂层面,小马智行的朋友圈包括了广汽、吉利、上汽三大集团。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大集团又分别对应着如祺出行、曹操出行、享道出行三大出行平台。享道出行尚未接入小马智行与上汽的合作,但小马智行投资了如祺出行,并借助曹操出行平台开展Robotaxi推广。
自动驾驶公司、主机厂与出行平台的“铁三角”合作模式也是赛道当前的一大特征。元戎启行与吉利和曹操出行合作,而文远知行与广汽和如祺出行合作。小马智行的朋友圈相对而言依然是最广的。
三者的合作颇有绕道取胜的意思。瞄准L4级自动驾驶的小马智行可以借此踏入前装领域,并在Robotaxi规模上发挥车队的优势,而主机厂获得了有力的技术合作伙伴,出行平台则可以尽早开展自动驾驶相关的尝试,为以后构筑更合理的商业模式提供早期依据。
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三年前大家基本上不太会标榜一台车的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做得好,但是随着这几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加快,续航之后的下一个卖点已经开始偏向智能化了。”因此,与主机厂的联手是审时度势后的双赢策略。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朋友圈是供应商。小马智行在今年3月与高精地图领域头部公司四维图新达成战略合作,打造更有落地能力的自动驾驶软硬件解决方案。10月12日,小马智行又与激光雷达三强之一的速腾聚创达成合作,共同研发定制化激光雷达产品,以支持自动驾驶乘用车和卡车系统量产方案的生产与落地。
自动驾驶行业初期的典型模式是,自动驾驶企业从软件算法出发,硬件交给对应企业。但小马智行原本就选择了自研硬件产品,从而实现更好的软硬件一体效果。与产业链合作的加深,会在成本、落地和适配能力等方面形成更大的优势。
此外,构建朋友圈的动作,也为自身生态伙伴获得了被市场进一步关注的机会,有助于产业链整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作为技术供应方的话语权,“1+1>2”的效应正是这样形成的。
一个显著事实是,自动驾驶公司此前着重于强调测试里程、安全性等偏技术、数据方面的成果。当前,它们更加注重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纵连横。越接近产业链,就越接近产业化。这也是商业化的需求之一。辅以投融资等手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正在形成,未来也会更加明显。
终点不是一家独大,但需打破传统藩篱
《经济学人》曾给自动驾驶道路提出了一个略显耸人听闻的终点:寡头。这是对技术与制造联合后,形成绝对优势的担忧——甚至是对核心技术被他人控制的担忧。
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抛出的“灵魂论”:“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因推进电动化和软件发展不力而卸任的前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也说过,汽车行业的转型,动力系统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以软件为核心的技术集成才是重点,汽车正在变成互联网设备,而车企将因此直面客户。
隐约之间,似乎建立朋友圈这件事变得需要极度小心。新势力往往选择自研自动驾驶,但传统主机厂既希望快速得到提升,又对自己的研发模式有要求,对接受外部合作持谨慎态度。
然而,小马智行的广泛合作提出了这种关系最良性发展的范例,技术供应商完全可以是一个优秀的“Tier1”,在软硬件或者商业模式上,大家的“灵魂”可以彼此包容。
王小波说,人和人的不平等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差异。新的产业关系里,打破知识藩篱创造了广阔的价值,重新塑造着汽车业的发展轨迹。在和三一重卡的合作中,小马智行副总裁、自动驾驶卡车业务负责人李衡宇认为,原始的自动驾驶技术积累能和卡车领域的需求产生很高程度的通用性,“我们只需要再额外去做20%的工作,就可以带来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ROI(投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当技术以杠杆的形式带来可观的增量,所有关系都将变得牢不可破。
所以,这也对产业伙伴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打破和重塑内在的一些旧规则。比如传统主机厂的研发周期一般很长,而科技公司讲究快速迭代,两者的节奏必须磨合,才能实现产品端的对齐。就像木桶效应,最重要不是强调自己的长处有多长,而是明确短板的限制对造车水平的影响,然后合力做出一个能盛更多水的“木桶”。
求同存异,共性带来知识应用的进步,个性激发创造的想象力。越来越多的落地领域,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开启的才是真正的技术盛世。在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道路上,这些不同的星星会发出不同的光。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