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链夸克团队研究员|许佳维 编辑|LZ

比亚迪2022年前三季度大约赚了91-95亿的钱,这已经等于2021年的三个比亚迪了。这也是比亚迪“停止生产燃油车”全部生产及销售新能源汽车的第一个年度阶段性成绩表:118万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九个月,全球市场对比亚迪充满了好奇——从2022年1月至10月,它接待了52批投资调研机构和2650个人次调研者。

一、九个月比亚迪数据之变: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91-95亿元,同比增长272.48%至288.85%;扣非净利润81-88亿元,同比增长813.8%-892.77%。

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55.04-59.04亿元,同比增长333.60%~365.11%;扣非净利润55.70-57.70亿元,同比增长879.37%-1014.57%;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环比增长97.5%-111.87%。

对于这个历史最好单季净利表现,比亚迪称“主要是其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

2022年9月,比亚迪单月销量20.1万辆,同比增长183.5%,环比增长15%;三季度销量53.85万辆,其中纯电25.8万辆,环比增加43%;插混27.8万辆,环比增加61%。超过了2022年上半年总和,同时超出特斯拉34.3万辆近20万辆。

2022年9个月累计销量118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公司。

另一个重要事实是,据“36氪”信源数据称,2021年上半年比亚迪单车利润为828元,2022年H1上半年单车盈利为4500元,2022Q3单车盈利大幅提升至1万元。

二、九个月比亚迪做了什么:

2022年2月1日和3月16日,对旗下新能源车型进行两次涨价,总体涨幅7000-16000元,4月针对部分网约车,进一步提价传导成本压力。

3月,公开宣布全面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专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4月,比亚迪电池自供首次超越LG新能源夺得亚军,市占率15.9%,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同月自主品牌身份首次超越一汽大众,登顶中国乘用车销量冠军。

6月,市值破万亿,超越大众,位居全球车企第三名。同月,斥资约18.1亿元累计回购551.1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0.189%。

7月,比亚迪披露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销量64.14万辆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8月,比亚迪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福布斯中国最佳CEO》,王传福排名第一。

同月宣布在江西宜春市投资285亿元,建设年产30GWh动力电池和年产10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及陶瓷土(含锂)矿采选综合开发利用生产基地项目。

9-10月,比亚迪发布2022款唐EV、腾势D9以及B级轿跑海豹3款新车。截至目前,已经形成DMi及E3.0两大平台,以及王朝、海洋、腾势为代表的三大核心系列产品。王朝包括20-30万高端车型汉、唐,10-20万车型秦、宋、元,海洋网包括20-30万高端车型海豹,10万级车型海豚。

三、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九个月:

继2021年年底,比亚迪在挪威顺利交付第1000辆唐EV后,2022年成为比亚迪海外市场突破元年。

2022年2月,澳大利亚率先上市比亚迪元PLUS EV,目前订单已超4500辆;7月,比亚迪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推出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车型;8月,进入泰国市场,并于9月与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签署当地建厂协议,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在泰国落地。10月10日,比亚迪元PLUS长续航版在泰国上市。

9月28日,比亚迪在欧洲召开新能源乘用车线上发布会,推出三款车型,包括汉、唐及元PLUS,预售价格7.2万欧元、7.2万欧元、3.8万欧元。10月在法国巴黎车展上市,并开启欧洲多国交付,包括挪威、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国家。

10月4日,比亚迪和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署合作协议,SIXT将在未来6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

10月11日,比亚迪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品牌发布会,发布第一款高端纯电SUV元PLUS,这也是印度汽车行业首款运动型纯电SUV。

此外,比亚迪汉EV在拉美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巴哈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足迹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座城市。

四、比亚迪在资本市场的九个月:

2022年上半年,共有726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持有比亚迪,合计持有1.43亿股,持股市值475.73亿元,其中比亚迪占据第一大重仓股的基金多达74只。

8月,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先后两次分别减持133万股、171.6万股比亚迪H股,持股比例从20.49%降至18.87%。

10月18日,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对比亚迪股份H股的持股比例从6.21%降至5.85%。

从2022年1月至10月,它接待了52批投资调研机构和2650个人次调研者。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