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因交通违法行为被记分,参加网上交通安全学习并考试合格后,可予以减免记分。目前,这一“学法减分”措施已在全国推广。但很少有人知道,最先推出这项措施的,是重庆。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获悉,我市有一支专门的交通管理创新攻坚团队,短短3年多时间,就推出27项创新成果并获应用,有些项目还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微车管”一体机让车管业务实现自助办理

“学法减分”只是其中一个个例,除“学法减分”外,该团队还推出了包含30余项功能的“微车管”自助服务一体机,解决了车管窗口网点警力不足,群众办事需要“多次跑”,不能“就近办”的问题。

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些一体机共办理自助体检6000余笔、驾驶人照相6000余笔、变更联系方式3000余笔、补换领驾驶证2000余笔、机动车信息查询20万余笔,有效拓展了便民服务渠道,让“网上能办、自助会办、少跑快办”的便民举措由承诺变为了现实。

此外,该团队还研发推广了“重点车辆及驾驶人安全监管系统”,构建“企业自管、行业主管、部门联管、公安监管”的道路交通安全“互联网+协同监管”平台,目前已有6类78万余名重点驾驶人、26类64万余辆重点车辆、18类6129家重点企业被纳入监管平台。

“交巡执法通”成为民警指尖服务群众的必备工具

在众多科技产品中,备受一线执勤民警喜爱的“交巡执法通”App,也是该团队的研发成果。

以前,民警现场执勤执法时,除要携带厚重的单警装备外,还要随身携带4本不同的纸质法律文书、1本法律法规汇编,遇到不常见的交通违法要现场翻找法律依据,有时候因记不住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被动应对群众质疑,填写纸质文书也非常耗时耗力,一张文书需手填的信息就多达23项,进行一次现场执法往往要10多分钟,甚至有时会因效率太低引发道路拥堵。

从去年7月开始,不少驾驶员发现,交巡警执勤执法时手上多了一台手机,不仅可以用于纠正违法,还可以为群众办理变更备案手机号码、提供本人违法信息查询等服务,一些需要到交管部门窗口办理的业务在接受检查时顺便就在路面办了。

这个手机是公安机关为民警配发的公安移动专网手机,里面安装了“交巡执法通”App,具有6大类88项功能。依靠“交巡执法通”,法律文书、法规汇编实现电子化,制作文书只需要选择违法代码、违法路段两项信息就可以完成制作,每起执法基本控制在3分钟以内,既简单高效,又方便实用。

科技对警务工作的促进很明显。“交巡执法通”在全市推广应用后,全市交管执法程序告知满意率提升至99.26%,累计在路面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284万次,基本实现交管执法指尖警务、掌上服务、云端管理。

2021年,该项成果还荣获“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大赛一等奖。

定向车道缓堵促畅开全国先河

重庆中心城区具有“山城+江城”“浅纵深+大高差”“桥隧相连+组团分布”的特殊城市构型,缓堵促畅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如何用科技创新破解这一难题,交通管理创新攻坚团队也没少想办法。

为缓解中心城区车辆行经桥梁、隧道等路段车辆变道交织等问题,进一步增加桥梁、隧道通行效率,改善桥隧拥堵现状和交通秩序,减轻交通压力,重庆交巡警在全国开先河,在中心城区启用多条定向车道。

在定向车道的施划中,交巡警创新团队设计了绿色抗滑薄层、发光凸起路标等,更好地指引车辆在正确的车道里行驶。

截至目前,“定向车道+N”已在鹅公岩大桥、民安大道等26处投用,工作日高峰时段,车辆平均时速由23公里提高到26.3公里。因其实用性强、成效显著,定向车道的推广已纳入我市《主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9—2035)》。

创新攻坚团队精挑细选来自基层

记者了解到,交通管理创新攻坚团队于2019年5月成立,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从总队各业务处室中精挑细选了59名业务精通、战斗力强、对一线情况熟悉的民警,开展科研攻坚工作。

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科研处综合大队大队长徐龙是“交巡执法通”项目主创人员之一。他告诉记者,这个掌上智能工具凝聚了他们很多心血。

在制定基础规范时,他们收集了全市交巡警支(大)队的意见建议,收集修改裁量基准的意见建议653个、编制执法指引的意见建议258个,反复研究形成新的裁量基准;召开研究讨论会23场次,查阅法律法规34部、国标行标78部、执法规范264个,累计阅读量超千万字,编成35万余字覆盖执法全环节、全流程、全要素的规范交管执法指引。在研发应用程序方面,历经80余次迭代升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执法应用程序。

在设计定向车道时,他们创造出“大数据时空分析法”,确认行车轨迹、查处违法变道行为,充分发挥定向车道的功能效用。

他们还在全国首创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系统。研发这套系统时,研发小组每天早晚高峰到现场蹲点数小时,历时数个月,经历千百次计算验证。(记者 周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