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佰

医药研发行业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一款新药的诞生,往往需要耗时超过10年、花费10亿美金甚至数十亿美元,而且其成功率却低于10%。


(资料图片)

医药研发是一场时间和金钱高投入的冒险,因此自AI制药诞生以来,行业对其寄予了厚望。

当前,AI加速靶点和药物发现的能力已经有目共睹,但真正的考验还在临床阶段。

最近,冲击港交所的 AI 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其进度最快的产品已推进至二期临床试验验证阶段。

透过英矽智能的招股书,可以看到一些关于AI制药行业的新进展。

两年烧掉25亿元 但英矽智能营收依旧缺少确定性支撑

英矽智能2014年诞生于美国的一间实验室,2019年在香港设立总部。

招股书显示,英矽智能是一家AI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为医药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人工智能软件。在管线开发进程中提供端到端高效解决方案,利用专有Pharma.AI平台,横跨生物、化学及临床开发领域,加速新药的发现与开发过程。

财务方面,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以下简称“报告期”),英矽智能收入分别为471.3万美元、3014.7万美元,2022年增幅高达539.6%,两年累计营收3486万美元;报告期内毛利率分别为100%、63.4%。

不过,英矽智能业绩增长背后是亏损额度的持续扩大。报告期内亏损及全面开支总额分别为1.31亿美元、2.22亿美元,两年累计亏损达3.53亿美元(约合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英矽智能和大多数生物药企一样,目前暂无商业化药品收入,近两个财年收入主要来自医药研发服务。

报告期内,英矽智能来自药物研发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78.2%、95%,来自软件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21.8%、5%。

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增长将取决于候选药品的商业化的成功与否,也会对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但新药研发、临床实验及商业化过程中的多重不确定性都是经营面临的潜在风险。

目前,AI制药企业总体上有三种商业模式:AI SaaS(出售软件);AI CRO(提供药物研发服务);AI Biotech(自主研发药物)。

英矽智能对三种模式均有涉猎,但营收主要来自药物研发服务,这项服务在2022年贡献了95%的收入。

海外同类企业的经验也证明,以自研管线为主的企业在上市后的数年内营收及净利润承压现象更为明显,例如以管线进行估值的Relay 和Recision,相比于以AI软件服务为主Schrodinger,利润及营收表现均不佳。以Recision为例,2020-2023年营收分别为0.26亿元、0.65亿元、2.77亿元,同期亏损额分别为5.68亿元、11.89亿元、16.68亿元,营收虽在低基数下呈现较快增长,但亏损额却一直在持续扩大。

尽管AI制药的潜力被人所看好,但仍未能完全获得药企的信任,即便成熟的AI制药企业也无法拿到更具竞争力的首付金。

2022年1月,复星医药与英矽智能达成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进多个靶点的AI药物研发,英矽智能获得13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式付款。

2022年11月,英矽智能与赛诺菲达成战略研究合作,该合作将利用英矽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Pharma.AI药物发现平台,推进基于不超过6个创新靶点的候选药物研发。而这个预计总规模12亿美元的合作,预付款也不过2150万美元。

尽管连续两次打破了国内首付款纪录,但较低的预付款也是英矽智能亏损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放眼国外同样如此。英国AI制药公司Exscientia和百时美施贵宝合作,总额共12亿美元,预付款也只有5000万美元;其与赛诺菲的53亿美元的合作,2022年也只收到了1.178亿美元。

不过,AI在靶点发现与验证、化合物合成和密码子优化等方面已经获得了验证,可以缩短药品研发的周期。

而这也是众多机构看好的原因,公开资料显示,英矽智能已经完成超7轮融资,融资金额达4.07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药明康德、创新工厂、百度风投、高瓴、华平投资等机构。

招股书显示,截至4月30日,英矽智能的银行结余及现金还有1.73亿美元。不过,英矽智能在现金较充裕的状态下仍选择赴港股上市,除了18C政策打开了港股的大门外,其投资方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想将英矽智能直接推向二级市场。

核心产品处于临床二期

制药方面,当前英矽智能已建立由31个项目组成的内部生成管线,涵盖29个药物靶点,但目前暂无商业化药物问世。

作为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ISM001-055(也称,INS018_055)是小分子候选药物进展最快,推进至二期临床试验验证阶段。该药物主要用于通过抑制TNIK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相关适应症。

ISM001-055从立项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提名,包括早期靶点确认、临床前苗头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优化等过程,仅用了不到18个月的时间。这也充分验证了AI制药在前期的效率。不过,ISM001-055最终能否上市则还是需要经历漫长且充满变数临床的考验。

另外,对英矽智能来说,ISM001-055的竞争者也不少。如勃林格殷格翰的BI 101555已进入临床III期,还有Norfolk And Norwich University Hospitals的Lansoprazole也处于临床III期。在国内,东阳光的HEC585与众生睿创的ZSP1603也均处于临床I/II期。

据招股书,英矽智能此次IPO募资的资金将部分用于除ISM001-055外的其他候选管线药物的临床研发。

事实上,英矽智能之所以“烧钱”搞自研药物,主要原因是证明AI制药可以帮助药企更快进入到临床阶段。

从这一点上,英矽智能ISM001-055已经成功了,也直接促成了与复星医药、赛诺菲的合作。

但是,对于身处AI制药赛道的英矽智能来说,这条赛道仍需要一个成药案例,来证明它在商业上的价值。

AI制药急需一个成功的案例

AI制药能够大幅缩短药企临床前阶段的研发时间,降低前期研究所耗费的巨大人力和材料成本,直接推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候选药物。

凭借AI的归纳推理能力,在分析实验数据优化药物研发环节有着明显的优势。利用AI算力优势,从物理层面演绎分子结构进而加速筛选优化先导物。

但这种加速却不是无限的,因为药物研发是无论如何不能跳过临床阶段的,即使临床前研发得再快,到了临床阶段都是一视同仁。

临床阶段的困难是真正导致药品研发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很多化合物在药物研发早期疗效很好,但进入临床阶段却无效甚至有很强的副作用,尤其是针对人体的试验,AI是无法取代的。

2022年7月,由英国AI制药公司Exscientia的AI平台辅助开发的全球首种药物,因为Ⅰ期临床效果未达预期,已经被强制暂停。

2023年4月,另一家AI药物研发公司Benevolent AI也宣布,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局部泛 Trk抑制剂BEN-2293的IIa期临床试验没有达到次要疗效终点。

截至目前,仍然没有一款由AI发现的新药物获批上市。

赛迪顾问预计,2023-2025年,将会有一批AI研发的药物进入素有“死亡之谷”之称的临床二期,到2026-2027年才会出现首个上市的AI制药产品。

AI之于生物医药行业的意义在于,可以打破医药研发的“双十定律”。根据英伟达公开资料,使用AI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所需时间缩短1/3,这也是AI制药之前被热捧的原因。

所以,尽管当前AI制药尚未能实现重大突破。但长期来看,各分析机构认为,市场规模可能是广阔的。

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最新报告,2022年全球AI在药物发现市场的营收价值为6亿美元,到2027年有望达到40亿美元,2022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7%。遏制药物发现成本和减少这一过程所需总时间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云的应用和服务的采用率不断上升,以及重磅药物的专利即将到期,这些都是推动该市场增长的一些关键因素。

不少大厂也跑步进场加码AI能力。7月12 日,AI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宣布将向生物医药公司Recursion投资5000万美元,加速其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以用于药物发现。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预估,在未来10年,AI在早期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可能会转化为50种新疗法,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

不过,目前来看,AI制药领域仍处在较早期发展的阶段,AI制药长期市场规模广阔并不代表短期不存在风险。该行业需要面对的挑战并不少,相应商业模式的盈利困境可能会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对于英矽智能来说,ISM001-055进入二期临床固然可喜可贺,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