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过去几年,国家一直在提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等发展理念。实际上,这些理念的背后,都有着相同的逻辑。那就是以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为驱动力,把一些新技术、新领域像套公式一样,应用到各行各业,从而让其发挥应用价值,将其“新基建”的使命落到实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只是,从技术到应用,从来都是充满了障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回顾历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从发明到广泛应用,就历时80余年,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从电动机从发明到大规模应用,同样经历了65年。
这也意味着,作为人类发展共识的AI人工智能,未来走向全民普及、广泛应用,也恐怕并非一日之功、更难以是一片坦途。所幸的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掀起的ChatGPT大模型热潮,让人们再次看到了AI技术走向应用、走向全面普及的更多可能性。
那么,半年多过去,AI大模型相关的技术、产品、应用是否已经走向成熟?还是概念依旧大于实际?我们通过当前的AI大模型产品应用现状来分析,或许可以窥探一二。
AI大模型不是“万金油”,却是兵家必争之地
与任何新技术的发展轨迹一样,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产品,也经历了技术由简到繁、应用由浅入深的过程。
据观察,在GPT-4等大语言模型出现后,AI的技术应用已有雏形。例如,在基本的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等方面,已经足以为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AI大模型,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巨大参数规模的人工智能模型。而基于Transformer模型架构的生成式语言模型GPT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AIGC,就似乎该大模型技术下的典型应用。
前者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可以进行对话生成、文本摘要等,尤为智能。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生成具有一定逻辑性和创造性的内容,不限于文本、图像、音乐等。
也正是因为这类应用面向自然语言,所以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甚至正在成为全球科技企业的必争之地。正如有经济学家称,ChatGPT正在成为第25种通用目的技术,此前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轮子。
而全球顶级的人工智能公司除了OpenAI以外,还有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IBM等,这些巨头企业几乎无一例外的,将AI大模型的研发方向拔高至战略高度。国内巨头企业同样是争先恐后,纷纷入局。
例如,除了国内的头号AI科技企业百度自3月中旬官宣推出文心一言外,阿里巴巴也相继发布其大模型产品通义千问,并在各自深耕的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得以应用。
而近期科技圈最引人注目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也释放出了一系列信号。据媒体报道,此次大会聚齐3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不乏百度、腾讯、阿里、华为、京东等巨头,同时也有商汤、网易等垂直领域的选手。
而在AI大模型创业的大江大河中,教育行业的科大讯飞、母婴行业的孩子王等,同样没有缺席。
作为巨头企业,其布局AI大模型显然并非只是“自用”,而是搭建相关技术平台,逐渐表现出其开放性的一面。
与此同时,一些科技行业的创业者,也是用饱满的热情,来迎接这样的时代大趋势,如此前王慧文高调入局AI大模型,并高薪招兵买马,成立的“光年之外”已经被美团收购,前途光明。而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搜狐创始人王小川等知名创业者也纷纷入局。
不过,作为全球“尖端”技术,目前AI相关的技术并不成熟,而且入局门槛高、投入也十分巨大,加上其应用场景虽多却并不集中,因此也给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带来了挑战。
而在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AI大模型赛道,当创业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时,将会上演什么样的故事?
技术为基、应用为王
众所周知,科技的价值在于应用,AI大模型也不例外。据观察,过去半年多的大模型概念热度正在逐渐消退,各行各业对其应用落地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例如,在金融行业,AI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已经初见端倪。据了解,AI大模型可以通过大量的金融数据分析与学习,对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预测,从而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做好风控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与此同时,AI大模型可以通过智能客服及自动化服务等,提升客服效率。而且,也可以用于监测经济环境的变化,辅助交易决策,从而投资回报率等。
而在医疗行业,AI大模型则可以通过分析医疗影响、身体检测报告,提升疾病的诊断效率、准确度。而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也可以辅助科研人员加速新药的研发,缩短研发周期。
同样,在电子商务与零售行业,AI大模型相关技术可以为这类平台、企业提供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营销支持,从而提升销售转化率、消费者购物体验、降低客户投诉率等。
据了解,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就不仅可以为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开放给阿里云的客户提升终端服务水平。
除此以外,AI大模型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其与智能硬件结合方面。例如,今年2月初,小度宣布融合文心一言,打造针对智能设备场景的AI模型“小度灵机”,拥有超级助理和智能管家等功能。紧接着,在阿里巴巴在发布大模型产品后,天猫精灵也宣布将正式接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
由此可见,AI大模型自ChatGPT带来了一股热潮之后,其丰富的应用正在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相对传统的制造业、交通运输行业也逐渐出现了AI大模型的应用产品。
而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教育AI公司,更是在技术、应用、软件、硬件方面形成生态化效应,甚至在颠覆教育行业原有的技术架构、产品应用等商业布局。
无论如何,各大科技巨头虽然入局人工智能的目的不同、初心各异,但是都将其注意力聚焦在了技术提升与商业化应用方面,可谓殊途同归。这也意味着,AI大模型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技术为基、应用为王。
正如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在关于AI大模型数据报告的演讲中表示,“技术提供商以及技术使用方都应了解该项技术的本质,可能的应用场景,落地的可能性,并为即将产生的变革做好准备。”
未来可期,挑战仍在
AI大模型的市场增长势头肉眼可见、市场前景更是鼓舞人心。据IDC对基于大模型的AI市场规模的最新预测,预计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超过147亿美元,到2026年这一规模将超过263亿美元。
图源:IDC基于大模型的AI市场预测数据
不过,正是因为AI大模型市场的大爆发,也引来了无数玩家入局,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所有玩家也都面临几乎相同的挑战。正如钟振山认为,过去通用AI市场日渐饱和,不具备大模型能力的厂商难以维持竞争优势。
「于见专栏」认为,AI大模型由科技概念走向应用落地,挑战十分巨大,未来也将很快进入淘汰赛阶段。
首先,AI大模型的技术迭代,同样需要基于AI的算法、算力、数据等进行升级迭代,因此入局门槛高,倘若此前企业并无太多AI基因、行业基础,甚至缺乏大模型技术研发的数据及相关能力,恐怕很多企业都会浅尝辄止,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AI大模型的研发,注定面临资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挑战。例如,今年,百度就正式宣布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百度文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孵化大模型领域的优质创业企业,为其提供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在内的一站式资源。而放宽至人工智能行业,在过去十年,百度在AI领域的投入超过1000亿元。
由此可见,对于入局的企业而言,巨额的资金投入就是最大的门槛。而且,AI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需要不断迭代其算力、算法等核心技术,同时需要进行机器训练,因此即使是垂直到一个行业,投入同样不会太低。
例如,据预测,孩子王布局大模型,按GPT-3的一次训练成本来评估,一次训练,需要额外支出数百到千万美元的投入。
其次,AI大模型技术虽然会越来越成熟,但是如何寻找更多可供发挥的应用场景,而且这种场景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既能解决当前的市场需求,也能兼顾其复用价值、降低研发成本,也是非常大的问题。
目前看来,除了以AIGC为代表的语音、文字等生成式AI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外,一些个性化的AI大模型需求,也将会因为其应用受限,导致企业的研发投入难以短期回本,这也意味着,很多企业在大手笔投入相关研发技术的同时,难于在商业化方面实现规模化,从而导致入不敷出。很显然,这也将十分考验创业企业的资本实力。
再次,如以上分析,正因为主流应用场景所有玩家基本都会涉足,而中长尾的应用场景则如无人之境,因此也会导致AI大模型的产品会面临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挑战。
而对于垂直应用的行业而言,也将直接影响其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推进速度。因此,未来AI大模型或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语
AI大模型带来的热潮仍在持续,甚至从未有一个科技热点能,像该热点一样持续时间如此之久。这也意味着,很多科技企业拥抱新技术、创新AI产品与服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在“群模乱舞”的行业混战中,能够胜出的企业,必然是那种资本实力雄厚,技术方面有所沉淀的科技企业。
而在头部企业角逐市场的过程中,除了前文所述的若干挑战外,由此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全新的挑战。例如,生成式AI带来的版权问题、因为机器学习所需要的数据,或许会泄露AI大模型产品用户的隐私信息等。
种种迹象表明,AI大模型走向阳光普照,尚需翻越很多大山,才能奔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