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开通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点点关注快速了解大佬资讯

更专业的角度,严谨的思维

对最新的热点资讯

期待您的关注!

点击观看

作者:不雨亦潇潇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很多人都在谈远见,

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有远见。

因为,

一个有远见的人大多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能不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

少走些弯路,更好地掌舵人生。

可转念一想,

远见到底是什么呢?

人生在世之所见,

无非见人,见事,见物。

而远见则是能够在见人时,

看其表里;

见事时,看其始终;

见物时,看其本末。

远见,

并非是要预见未来,

而是要能够比大多数人看得透彻一些。

作为大汉的第一任相国,

萧何在见人见事见物时,

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远见。

他用远见帮助刘邦得到天下,

也用远见帮助自己逃出生天。

买了一张彩票,谁知中了头奖

说起萧何,还要从他人生中最成功的一笔投资说起。

萧何本是沛县的主吏掾,在当地也算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但他从不以出身和背景去衡量一个人,相反,他更看重一个人的品质与才能。

所以,他的朋友不仅有达官贵人,也有贩夫走卒。

这些贩夫走卒中有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

萧何见刘邦气宇轩昂,谈吐非凡,所以对其格外交好,就连亭长之职都是萧何为刘邦安排的。

除此之外,刘邦每次出公差的时候,大家都会资助他一些盘缠,别人都给他三百钱,唯独萧何给五百钱。

可以说,此时的萧何简直就是刘邦的“榜一大哥”。

但回过头来,不得不说,萧何的这笔投资是非常成功的,最后公司不仅成功上市,自己还成了公司的CEO,算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然了,这还离不开时代巨变的推动。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率先吹响了反秦号角。

此后不久,萧何和曹参作为沛县衙门的两位主要当差,就开始和县令商量反秦大计。

反秦需要兵力,于是萧何想到了刘邦,他对县令说:“听说当年的亭长刘邦,押送犯人去徭役时,因走失了一部分人,现在带着剩下的人躲在芒砀山里,我们可以把他叫回来,共谋大事。”

没想到这个县令是个“二五仔”,先是答应,后又反悔,最后被刘邦联合众人成功杀掉。

县令死了,县城也占了,这时候,大家群情激奋,都愿意背秦自立,但是一支队伍必须要有一个带头人才行。

那么谁来担任呢?

萧何立即站出来推荐刘邦,这并不是因为胆小怕事,而是因为他明于世事:

“虽然自己的职务比刘邦高,但目前这支队伍是刘邦从芒砀山中带来的。

刘邦掌握着枪杆子,他不做首领谁做?我做首领,会有人听我指挥吗?”

这样一来,原来的领导变成了下属,而萧何也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安心辅佐刘邦料理后方。

干好本职工作,天生的二把手

如果说萧何当初选择加盟刘邦,是他对职业生涯的一种富有远瞻性的选择,那么萧何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同样也表现出了过于常人的远瞻性。

刘邦起义后,在楚王熊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召下,带着部队向秦朝的都城咸阳进发。

萧何身为丞督,为刘邦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

进入秦都的起义军被眼前的繁华景象震惊了。

“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就连刘邦见到这些都有些迈不开腿了,“意欲留居之”。

刘邦的那些手下,更是肆无忌惮,“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毕竟大家伙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不就是为了这些荣华富贵吗?

不过,萧何却对眼前的金银财宝不感兴趣,正当诸将为财宝分配不均而吵架的时候,萧何第一件事就是“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然后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妥善保管起来。

作为平时里喜好研究律令的萧何,他自然知道眼前的这些律令图书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萧何收藏的这些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掌握了这些情报,如同拿到了通往胜利的行动指南,这为刘邦日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提供了可靠根据,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之后,萧何还在秦律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新的《九章律》。以上种种足见萧何的未雨绸缪,深谋远虑。

当然,萧何的功劳不止于此,他还为刘邦找到了一个打开困局,完成天下统一的钥匙。

当时的刘邦处境十分不妙,因为项羽不放心他,所以把他封到了偏僻的汉中之地,同时还在关中给他安排了三个秦朝降将监视他。

刘邦急需一位具有能力的人领兵打仗,助他打破眼前的困境。

但是和刘邦一起起义的将领,少有精通兵法者,萧何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时韩信已经从项羽处投靠了刘邦,但是到了汉营,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观,他空有一身兵法本领,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只做了一个治粟校尉的小官。

但幸运的是,韩信遇到了萧何。

萧何通过工作中的交流,发现了韩信这匹千里马,并将其举荐给刘邦,然而刘邦不以为意。

韩信感到无望,便私自离开汉营,当了逃兵。

萧何一听韩信跑了,二话不说,立刻上马去追。

刘邦一开始还以为萧何逃跑了,感觉心里被掏空一般,“如失左右手”。

好在萧何最终将韩信追回,刘邦也答应让韩信做大将军。

就是这一冒险的决定,为刘邦以后的发展拉开了新局面。

让领导放心,就是让自己安心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韩信的辅佐下,很快占领了关中,而后又向项羽的都城彭城进发。

萧何作为后勤部长,则留守于关中。萧何知道,刘邦在外征战需要充足的后勤补给,而当时关中已经满目疮痍。

所以,他赶紧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同时,他还颁布实施新法,开放原先秦朝的皇家园林给百姓耕种。

如此一来,关中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为刘邦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自古征战,后院起火的事时有发生,所以留守后方的人不是沾亲就是带故。

而萧何与刘邦并无血缘关系,顶多算得上是合伙人。当时的刘邦在彭城战败,身边只有数十骑跟随,此时如果萧何对刘邦反戈一击,势必会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

但萧何没有这么做,他一直兢兢业业地为刘邦补充兵源和物资,让刘邦能够多次卷土重来。

不过,即使萧何做得再好,刘邦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的。所以,他经常让使者回来慰问萧何。

这时萧何手下的一个儒生就提醒萧何说:“使者来得如此频繁,这是主上不放心您啊。”

萧何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有时候,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立场。

于是,萧何就让自己家中“能胜兵者”的子孙昆弟赶往前线,接受刘邦的调遣。

此举让刘邦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后来,刘邦得了天下,自然而然是要论功行赏的。

那么谁是第一功臣呢?

刘邦二话没说就定了萧何,封他为酂侯,特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刘邦对群臣说:“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就这一点,你们谁都比不了萧何!

刘邦知道萧何的忠心,同样萧何也懂得刘邦的野心。

从长远考虑,强大的异性诸侯王是不利于朝廷统治的,尾大不掉的局面必须解决。

而韩信首当其冲。

昔日的部下,今日的楚王,萧何一手造就了韩信,现在又要亲手毁了他,心中却是无奈的。

但是想想天下苍生,想想未来发展,萧何还是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

此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了加封外,还派了500名兵士作其护卫。

这是保护吗?

不是,这是监控。

萧何明白,赶紧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刘邦见状,甚是高兴。

公元前196年,英布反。

还是之前的套路,同样的配方,刘邦亲自率兵平反,萧何则继续留守关中。

刘邦依旧是“数使使问相国何为”,萧何为了使刘邦能够消除后顾之忧,更加勤勉认真,“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奈何刘邦对萧何的工作并不发表任何评论。

也许是萧何有些老糊涂了吧,既然领导没有什么意见,那我就再接再厉干好工作吧。

此时,萧何手下的一个门客看出了背后的凶险:“上所以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

萧何这才恍然大悟,为了消除刘邦的猜疑,他不惜损害自己的名声,以低价强占民田为自己牟利。

后来,当刘邦凯旋时,他没有见到热烈欢迎的百姓,反而见到了一群来告状的苦主。

他们告的还是丞相萧何,告他“强买民田宅数千万”。

好你个萧何,当了丞相还搞起了贪污,给我抓起来!

就这样,年迈的萧何被抓进了监牢。

可过了没多久,刘邦又将萧何给放了。

刘邦笑着对他说:“老萧别生我气,毕竟做戏要做全套啊!谁让咱老刘家有一个厉害的老婆呢!”

萧何也笑道:“老刘,啥也别说了,我都懂!”

此后的萧何直到生命终结,一直做着汉朝的丞相,继续与虎为伴。

经历过这么多的波折,萧何也算是看透彻了:

作为臣子,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能做的就是让身边的老虎吃饱睡好,做一个合格的“猫奴”。

萧何的一生虽没有上过前线,但他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剑。

而他得以善终,得益于自己的远见。

他没有瞧不起草根出身的刘邦,没有被秦宫的财宝迷惑,没有看不起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更没有懈怠过自己的工作。

他守住了身为臣子的本分。

荀子说:“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你对世界的认识是否透彻,决定了你的眼界。

真正有远见的人懂得成就别人,懂得避免矛盾,懂得保护自己。

想成为优秀的人,就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吧,不拘泥于眼前,用远见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不雨亦潇潇 文 章 来源 十点读书(ID: duh 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 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END-

创投延伸段

创业投资社群

扫码关注交流

△长按扫码进群交流

(点开长按二维码立即加我) 您的随手转发,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谢谢您的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