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北蔡镇启动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5个月内完成近3000亩土地征收;同月,在联勤村推行物业化管理试点,在农村地区引入专业物业公司纳管;今年4月,联勤村试点取得成效,其经验做法在北蔡镇全面铺开,自此,北蔡镇“城中村”治理“拆掉一片、管好一片”的基本格局形成。

破茧:从扎根“城中村”调查研究中找答案

随着浦东驶入开发开放的快车道,地处浦东腹地的北蔡镇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数十年间,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北蔡镇的城市界面已全然不同。


(资料图片)

放眼北蔡发展大局,“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困扰北蔡城市化进程的“痼疾”,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源,因地制宜对症施策,成为摆在这座30万人口的浦东大镇面前的一大课题。

在北蔡镇现有9个村和1个工作站中,2个村和1个工作站在最近的“城中村”拔点改造中已彻底完成动迁任务,而联勤村等其余的7个村仍面临“城中村”治理困境。

在北蔡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级领导分组到长期对口联系的“城中村”,扑下身子扎根村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前5个月的“城中村”拔点改造中,他们与村委班子和村民同吃同住,走村入巷、广听民意、把事做成,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调查研究中,北蔡镇党委政府深入了解到“城中村”长期存在未能根除的治理顽疾,包括人口管理的短板,对村宅实际居住人口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包括违章建筑的存在,反映“五违四必”整治并不彻底或有回潮现象;包括消防安全隐患和环境脏乱差的村情村貌等,与高品质城区的形象形成巨大差异,更加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

北蔡镇现有“城中村”内的房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多年老旧失修,老百姓对于改造的呼声非常高,外来人口的导入给这片区域治理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受当时资金、技术、材料等方面的限制,空心墙、甚至用泥浆砌墙的不在少数。时间一长,很多房子一到雨天更是“屋外大雨屋内小小雨”。

而毗邻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勤村内,还聚居着大量外来的高流动性服务人员和上农批的经营商贩,他们曾经为这块区域的经济发展做过贡献,未来的城市发展也离不了服务保障群体。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产物。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正视问题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城中村”的当下治理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北蔡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北蔡镇“城中村”物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专门成立北蔡镇“城中村”物业化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明确2022年在联勤村试点物业化管理,试点经验做法将于2023年在全镇其他各村推广。

阵痛:把“不理解”变成动力

2022年8月,北蔡镇全资持有的莲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入驻联勤村,正式接管联勤村内所有物业管理服务。

引入“物业化”管理的理念,其初衷是把村里现有的道路环境,保洁维修,公厕、绿化、农污管养护以及停车场管理等各第三方单位,整合到莲溪物业统一管理,让村委能够腾出手来抓好党建引领、思想凝聚和村民自治。

试点初期,村民们对物业公司的进入表示反感。“去年8月,我们莲溪物业来到联勤村,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觉得‘不需要’,”莲溪物业总经理卫建荣坦言。

从改善村宅面貌入手,是莲溪物业赢得村民信任的第一步。“在城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先清除了村道上的乱设摊现象。”卫建荣说道。

接下来,莲溪物业会同交警力量,集中精力整治僵尸车和违停车辆,重新规划设置围墙及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关卡等,各项规范化设置和系列措施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然而,质疑和负面声音仍未消除。被取缔的乱设摊主也居住在村里;图方便就近停在家门口村道上的机动车主,不得不多走几步把车停到停车场里;随手一丢的垃圾果壳,被路过的巡逻队员及时制止……显然,涉及到村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联勤村的总体面貌得到了质的提升:焕然一新的村宅道路增加了围墙美化,合理设置的三个机动车停车场停放有序,统一出入口设置的关卡让村民更有安全感,服务热线的即时响应也让村民感受到了更贴心的服务。

考虑到“城中村”的长远治理,北蔡镇党委深知单靠政府单方面提供服务是不行的,必须要让村民有参与度和归属感。

“象征性地向村民收取管理费”,是考验物业化管理服务是否得到认可的直观体现,也是让村民参与到“城中村”治理中来的重要抓手。

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和意见征询,莲溪物业确定了每人10元/月的管理费,征得村党总支和村民代表的初步同意后,提交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将表决结果通过公告公示、上门告知等方式告知每一位村民。

2022年11月1日,前来物业缴纳管理费的村民排起了长队,但仍有不少村民处于拒绝或观望状态。

村民李大爷坦言,他们家自从80年代在这里造了自己的房子,从没有听说过在村里还要交管理费。在本地村民中,抱有李大爷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除了本地村民,在联勤村3600多名常住人口中,还有约2800名“新联勤人”,他们选择租住在城中村,本身就反映了经济条件一般,而额外收取的任何费用,都将转嫁为他们租住成本的一部分。

村民的质疑、单方面付出和投入产出等问题,是联勤村试点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素。面对困难,北蔡镇党委政府的决心没有变,改善“城中村”面貌的初衷没有变。“没有被完全认可,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们要继续在完善机制、优化服务、解决问题等方面下功夫,最终赢得村民的支持和理解。”北蔡镇副镇长张海涛说道。

化蝶:联勤村“三联共治”模式形成

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莲溪物业驻联勤村经理顾金星有了自己的体会。“物业公司进来后,把具体的服务内容整合了起来,但总感觉还少一股劲。”

为了这股“劲”,联勤村党总支书记沈宰元和顾金星可没少商量。除了经常到村民家里坐坐,他们还定期把村民反映的问题汇总分类,揣着问题到镇里找各相关部门咨询请教。

就这样,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村民的信任也与日俱增。但这股“劲”迟迟没能找到豁然开朗的办法,直到在一次调研中北蔡镇党委副书记庄凤霞指出,“物业公司进来后,首先要抓牢党建,把“红色物业”融入到联勤村原有的党建体系中,这样整体的实战功能才能进一步提升。”

于是,党建引领城中村基层党建的“三联共治”联勤村模式迅速形成。联动,明确村党总支领导,多方资源融合形成功能性党建引领分支;联心,确定“红色物业”基调,引领“三驾马车”一体化管理;联网,夯实党建体系基础,完善以网格为基础的党组织体系。

在“三联共治”基础上,有效解决了凝聚共识、村民自治和志愿服务力量等薄弱的问题。村民的质疑变成一个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单方面付出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可,投入产出也在当下和长远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村里不光环境变了,整个氛围都不一样了!”在这里租了14年的刘古国笑着说,“每天都能看到村委和物业公司忙这忙那,我也到村里报名做了志愿者,总要出点力!”说到每月的管理费,“现在家里的任何问题都能打热线电话,很快就有人来帮忙解决,这10元花得值!”刘古国满意地说。

张建忠是土生土长的联勤村人,也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曾定期给他的4家房客提供物资帮助,他深知党员该有党员的表率,“我们不光要建组织,每个组织上还要有人,再经过有机串联、形成合力,这样我们的网就扎实,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好。”

正是这样一种共识,不断推动着联勤村“三联共治”经验取得新的突破,更有借鉴推广意义。

“物业公司进来后,一心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去年冬天我家里水管爆裂,尽管天气很冷,物业公司还是第一时间派人到我家里,还有跳闸、上门收垃圾等等,都做得很好,”张建忠说道,“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我觉得只是时间问题。”

2023年2月,随着中界、杨桥等5个“城中村”完成动迁征收,原来租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员就近分流到了北蔡其他各村,其中联勤村便增加了1500余人,这些“新联勤人”将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在焕然一新的联勤村开启新的生活。

作者:姚彬彬 徐晶卉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