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李傲
GPT-4、Midjourney V5接连发布后,人们惊喜地意识到:AI已经快成精了。吓得埃隆·马斯克在内的上千名科技界人士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至少暂停6个月人工智能系统的训练。
AI能聊天、能画图,也有人将AI用于制药,不过到现在全世界还没做出来一个AI药。但这并不影响具有AI+制药概念的CRO企业成都先导股价被炒起来。
(相关资料图)
或许是成都先导的股东们知道自己的AI制药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股价前脚刚炒起来,马上就开始“灭门式”减持:前十大股东里有8个一起减持18.95%,算下来套现15亿元。
AI制药是虚的,钞票可是真实的。
其实,AI制药不是天方夜谭。人类有可能接触到的类药物化学空间中,分子的估计数量在10的30次方到60次方之间。很早就有人想用计算机来“算出”其中有用的分子结构。
AI制药和新能源有类似的地方。石油和煤炭便宜的时候,新能源没有应用的价值,只有当油价高到一定程度后,新能源才会大规模应用作为油价的对冲。过去几十年里,药品研发成本一直在增长,2014年,美国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曾发布报告:一款新药从研发至上市平均需要耗费26亿美元;2019年,IQVIA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仅为11.4%。
好做的靶点都做完了,大批企业纠结于PD-1、EGFR等热门靶点,在有限的20%可成药靶点上展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那些难以成药的靶点研发回报率越来越低。
寻找新分子太太太难了,AI就又被想起来了。
成都先导号称拥有DEL技术,即DNA编码化合库,能为药物发现提供海量的化学结构,是AI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
世界范围内,排名前20的药企几乎都布局了DEL技术,国内CRO企业也没有放过机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药石科技也DEL领域有所布局。成都先导称自己的DEL库分子数量已超过1.2万亿;药明康德2018年时宣布分子数量超过8000亿个。
光看这个数字就知道,要是AI现阶段能做出药来,中国早就是世界第一制药强国了。现有的DEL技术、AI技术对于新药发现能起到的作用还很有限。
几天前,一个高端雪糕品牌宣布推出AI雪糕,3块5一支。但制药不是做雪糕,用AI设计个包装就行。目前大部分AI制药主要用于前期分子筛选或者设计环节,由AI设计出来的分子能不能通过化学或生物工艺做出来,AI是不管的;至于后面的临床试验,AI更加预测不到了。
据统计,现阶段AI只不过是把研发效率从11%提高到14%,还起不到革命性的意义。
成都先导在3月28日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目前,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CADD/AIDD)是公司主营业务和研发的辅助工具,直接贡献的销售额及利润较小,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影响有待观察和验证。”
实际上,药明康德的DEL库现在是不收钱的,研究机构用户可以通过DELopen项目免费申请使用其中800亿个分子。
AI制药是有未来的,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GPT-4和文心一言一样,终有一天,它们或者它们的迭代产品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而且,这一天并不遥远。
2022年年初,赛诺菲与AI制药企业Exscientia达成52亿美元的合作,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11月,赛诺菲又和国内企业英矽智能达成12亿美元大单,推进6个创新靶点的候选药物研发。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大型药企也开始为AI“买单”。
当创新药企们还在为引进哪个品种、III期临床什么时候出结果、新药啥时候获批而操心的时候,大药企们已经开始在全新的未知领域开展探索。
科学就是如此,星辰大海还是泥泞荆棘,总要有人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