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不久前,参加了姐姐的婚礼,身为伴娘,我参与了仪式的全过程,从接亲、拜堂到吃宴席,我们从凌晨4点忙到下午3点,幸福的笑容背后都透着丝丝疲惫,“有些仪式其实是可有可无的”我们都叹道,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多仪式来证明余生的相守呢?爱就在那里啊……

我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仪式感”染上了形式主义的恶臭。对于某些“名媛”来说,“仪式感”是拼团来米其林餐厅体会了一分钟的“优雅”;对于某些校领导来说,“仪式感”是让学生对测核酸的医护人员齐唱《听我说谢谢你》;对于某一些学子来说,“仪式感”是为了美观,在笔记本上画上许多漂亮的图案,笔记内容质量却得不到保证。他们打着仪式感的幌子,在“形式主义”的路上越走越远,究其原因,或许是他们对“仪式感”有什么误解。

莎士比亚曾言:“时间的洪流会洗刷生活的泥沙,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记忆。”说白了,形式、仪式就是一个符号,就像文章的标点,如果用的恰当,能让文章更生动、更有活力,反之,则让文章困难不堪。仪式是生活的点缀,适当的形式能给生活提亮,但它也只是生活点缀,生活的幸福与否从不由它决定,它根本就不涉及本质问题。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是被符号堆砌出来的“完美之都”,在完美的皮囊下是无序、空虚。人类使用符号是为了记住美好,而不是因为符号是美好本身。落木伴着奔流,不一定要画师记下;被油纸伞遗忘的雨巷,不一定要化成诗句;久别后的黄昏下的重逢,也不一定要拍成电影。没有说这些形式不好的意思,只是想说这些美好与感动本来就在那里,无需任何形式的标榜来证明它的意义。与其想破脑袋用什么方法记录美好的生活,或用什么方法让原本单调无味的生活更具有别样的彩饰,不如用心感受生活,庄重地对待它,带有兴趣地探究它,你会在你的海域寻到意想不到的风景,你会发现最好的仪式感也不过如此。

“惊喜的是你,而不是这些仪式。”这是一个乙女游戏送给玩家的话,不要在追求形式的路上越行越远罢,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作者汪奕卓,系长沙市雅礼中学2105班学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