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文脉,这条文脉延伸至后半段,便是元、明、清、民国以至当代的戏曲。京剧在所呈现的故事内容里,在生、旦、净、丑的艺术形象中,在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上,体现着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乐舞的神采,渗透着诗词的风骨,彰显着书画的气象。
在当今时代,面对明月遗失于高楼、弦索淹没于喧嚣的现象,如何既流承古韵、又涵容当下?一直以来都有人在争论京剧到底应该侧重于传承还是侧重于创新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争论这一问题本身并无太大必要。
著名国学家马一浮所撰《浙江大学校歌》的歌词中有一句:“靡革匪因,靡故匪新。”的确,所有的革新都源自因循,所有的故物都曾是新生。传承与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是相关联和不可分的,不能简单对立起来。
(资料图)
传承或许是创新的最好方式,守成有时比创制更有意义。京剧传承沿袭“口传心授”的模式,效仿先贤创造的法式,正如学书法要临摹碑帖,学国画要临摹画家名作,为的是文化基因的纯正传递。当把握了一件事物永不褪色的灵魂之时,回首便不只是固守。我们需要来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以京剧复兴回归和构筑文化自信。这正如一个巨大的钟摆,当它侧首回顾的幅度愈大,遥寄未来的距离才能愈远。
1955年,梅兰芳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期间与齐白石合影 (图片系梅葆玖赠予本文作者)
梅兰芳曾提出“移步不换形”的艺术思想,对于京剧乃至各种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启迪意义。“移步不换形”中,“移步”就是改革发展,“不换形”并不是说表层的形式不换,而是指艺术的本质形态和内在属性不能变。通过“移步”,让艺术的手段能够与时俱进,更具活力,但在“移步”的同时,又通过“不换形”,保留艺术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质地。总之,只要遵循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既不必无视社会进步,一成不变,也无需全盘推翻,为改革而改革。
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言外之意,不学不行,只学个样子也不行。不尊重自己传统的人,得不到时代的尊重;但没有能力将传统转化为当下生产力的人,也只是纸上谈兵。目前看来,很多艺术从业者在这两方面根基都是薄弱的,不少人对于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都没有做好。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海深处游泳不行,游完了上不了当今社会之岸也不行。我们要二者兼而有之,既能扎进去,还能游出来。对传统要秉持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也要努力以科学精神,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可以挖掘京剧独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内涵,开拓京剧中符合当代和大众需求的价值,既反映国人精神,又符合时代审美,以鲜活生动多元的方式,将古老的京剧更好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让大众改变京剧高冷、小众的固有印象,感受到京剧的温度,以京剧之美让世人惊艳。
我们可以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打造新的文化模式,突出京剧今时今日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技术能力下,深入浅出地实现对京剧文化精髓新的诠释和呈现,将更多更新的作品进行契合市场的有效传播。
2004年10月26日,纪念梅兰芳诞辰110周年戏曲名家演唱会上,梅葆玖、马金凤在京剧、豫剧合演节目《穆桂英挂帅》中饰演穆桂英 池浚 摄
正如梅兰芳所言:“腔无所谓新旧,悦耳为上。”艺术的价值并不决定于其出现时间的早晚,经典和时尚也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凝聚每个时代的时尚,便得永恒的经典。我们一面叩问往昔,一面塑造时代,经典便能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下。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8月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