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亦诚刘欣

(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卓越运营实战”公号,订阅公号,一起实现卓越运营。)


【资料图】

做得好,没有用;做得更好,才有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只有更好,方显云泥。

01.

只有更好,方显云泥

有一年,我在四川省博物院的二楼,参观张大千书画馆时,刚好有专业人员在里面讲解张大千的经历。

听完后不禁感慨,如果早年张大千不是痴迷于“造假”,把伪造前人画作做到极致,他或许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匠;如果不是苦熬三年临摹敦煌壁画,他的绘画技艺也不会更上层楼;晚年突患眼疾后,如果不是坚持探索和突破,他也不会开创泼墨泼彩的全新画风。

中间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不是追求 “做得更好” ,历史上就不会留下张大千的名号,更不会达到“五百年来一大千”的高度。

(张大千的观瀑图)

大器晚成的苏炳添,同样如此。

哪怕是被认为严重“超龄”,苏炳添仍然坚持“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从突破10秒大关,到9秒92、9秒91,再到东京奥运会的9秒83。

一次次“做得更好” ,苏炳添才没有泯然于众多选手。

个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我们服务过的跨境电商企业里,有做电子产品的,有做运动装备的,还有做家居产品的,规模从十几亿到几十亿不等,他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都算是做得不错的。

不过,如果和我们服务过的另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希音”比起来,他们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希音,不仅以1500多亿的营收遥遥领先,而且在商业模式上也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

跨境电商企业,多数是通过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平台在经营。但希音却主要是通过自建独立站、独立APP的模式,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

这也难怪我们那些跨境电商客户,在经历了亚马逊“封号风波”后,每次和我提到“希音”,都无不心服口服,并感叹说“不论自己现在做得多好,都要被平台压榨,甚至还有被封杀的风险。只有像希音那样,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不仅线上如此,我们去看线下也是如此。

为什么星巴克入驻很多购物中心时,不仅减租,甚至免租,有的还不惜补贴装修费给星巴克?而大多数商家入驻时,却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租金?

因为,星巴克自身足够强大,可以给购物中心带来客流,而很多商家还不够强大,则要依靠购物中心给自己带来客流。

谁做得更好,谁就有话语权。

02.

什么才叫“更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没有比较,就没有更好。

所以,什么才叫“更好”?

在比较之后,实现 “三种超越”:超越过去、超越对手、超越目标, 才叫更好。

● 超越过去

要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

苏炳添的个人案例太典型了,我们还是拿他举例。

苏炳添在省队跑不出成绩的时候,再加上年龄偏大,就动了退役的念头。

为了坚持下去,他把目标定得低了一点,每次只要求自己提高0.01秒,如果每年进步几个0.01秒,那夺冠也不是不可能。

哪怕只是0.01秒的进步,也是没有躺在过去的成绩上,也就是还在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来说,每年业绩结果一出来,外界对企业的评价,不论其规模大小,首先都会看同比是否在增长。

看是否增长,就是在看是否超越过去。

● 超越对手

超越自己,意味着进步。

超越对手,意味着领先。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 只有超越对手,才能活得更好。

美的在多元化扩张的早期,坚持的是每个品类“做到前三”的战略。做不到前三,就要被砍掉。

到了2005年前后,品类日益增多,不提“做到前三”,而是改为“数一数二”战略。

这几年,美的明确提出“数一”战略,目标是“要么唯一、要么第一”。

美的的市场战略目标,从“前三”到“数一数二”,再到“数一”,无不体现出超越对手的决心。

● 超越目标

如果成为了第一,牢牢占据了老大的位置,是否就可以放心了,也可以放松了?

当然不是,因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通过不断设立更高目标,并且超越目标,来激发自己做得更好。

哪怕是独孤求败的奥运冠军,也还有世界纪录作为目标,等着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打破。

更何况是逆水行舟的企业,还想要追求基业长青呢?

03

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对于个人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外界已经有“一万小时”、“刻意练习”等理论和方法,我们就不再讨论了。

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对于企业来说,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我分享一个简单易记的 “三新”思路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三新”即: 树立新标杆、运用新方法、打造新组织。

● 树立新标杆

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改变难。

自我感觉良好的企业,转型难。

总之,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很难做得更好。

只有不断看到自己的差距,不满足于现状,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树立标杆,就是一个让自己看到差距的最直接的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树立什么样的标杆呢?

举个例子吧。

我在一些10来亿的企业里看到,他们往往会选择周围那些20多亿、30多亿的企业作为标杆来学习。

例如,在佛山南庄,聚集着众多的陶瓷企业,大家彼此模仿早成常态。在宁波慈溪,则遍布着大量的小家电企业,互相之间也没有太多秘密可言。类似这样的产业圈,中国还有很多。

有意思的是,如果去看他们行业内的头部企业, 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头部,却都不是以规模略大的身边公司为标杆。

例如,方太的总部,也处于慈溪,但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国外品牌为标杆,坚持走高端路线,而没有陷入身边小家电企业的低成本、低价格打法。

马可波罗陶瓷,在发展之初则压根没有选择扎堆佛山南庄,而是在车程2小时以外的东莞独自发展,在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生产经营等方面,以国内外大企业的做法为标杆,打破了常规陶瓷企业的玩法,早早开始自建渠道、品牌化运营、进行文化创新等等,成就了 “为中国陶瓷打造第一个世界知名品牌”的初心。

抄同班同学作业,只会让自己变得类似,而很难做得更好。

就像高考的竞争,不是在和同班同学竞争,而是在和全省乃至全国的考生竞争。

“志当存高远”,选标杆就要选高手,而不是盯着同班同学或隔壁班同学。

比如,10来亿的企业,在数量级上,就不应该选20多亿、30多亿的企业作为标杆,而要跳跃一个数量级,至少应选择百亿级企业作为标杆。

百亿级企业,则应该选择千亿级企业作为标杆。

如果已经突破千亿,那就至少要选择3000亿、5000亿的企业作为标杆。

除了数量级上,还要把眼光从本村本镇、本市本省挪开,去放眼全国、放眼全球;如果已经是行业龙头,则要把眼光从本行业挪开,去寻找跨行业的优秀标杆。

● 运用新方法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老方法得不到新结果。

老方法也许可以让你做得好,但是要想做得更好,往往要使用新方法。

道的层面、人性的层面、精神的层面,或许没有太多的变化。

但是在术的层面、工具的层面、环境的层面,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应对术的层面的新变化,就必须使用新方法。

有个客户老板曾略带抱怨地问我:“刘老师,原来我们有6个事业部,我一直要求每个事业部的总经理,每周报工作计划给我,我都会一一指导。现在6个事业部下面,各成立了3家子公司。3家子公司的总经理,每周很自觉,也把工作计划发给我,等我指导。

这下工作量直接从6份周计划,变成了24份,有点看不过来。我决定找个副手,来帮我审这些计划,你觉得呢?”

我回答他说:“找个副手帮忙,虽然也是个方法,但在本质上,集权管理的思路没有变。你现在业务在扩张期,以后很可能不是6个事业部,而会变成7个、8个或者更多。下面的子公司现在是3个,以后可能会是4个、5个,那你是不是要再找两个副手?且不说增加的人工成本,副手能否了解子公司情况,真正发挥审核作用,首先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分权的思路,你还是只审6个事业部总经理的周计划,子公司的周计划则授权给事业部总经理负责。如果你担心事业部总经理敷衍了事,还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抽查。这样,既不用增加人手,也锻炼了下属的能力,还开始形成了集权和分权结合的新管理方法。”

上面只是一个小案例,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的问题,不断地寻找和运用新方法,就是在帮助我们走出惯性,从而做得更好。

● 打造新组织

维持当前运作,可以依靠现有的组织。

不过,要想做得更好,企业就要打造新组织。

新组织, 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架构设计、权责分配、团队管理。

o 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上,是应该分拆,还是应该合并,是分权事业部制,还是项目矩阵式,抑或是多种形态共存的混合式,都是可以灵活采用的。具体该用哪种,则要看如何更好地支撑我们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如果在上面第二步,决定采用新方法,那么组织架构通常都会进行一些调整,以保障新方法的落地。

o 权责分配

如果说架构设计还只是组织形式上的变化,那么 权责分配就是对组织本质上的调整。

新组织要发挥作用,就要在权责分配上多下功夫,既没有一刀切的集权,也没有一刀切的分权。哪个部门、哪个事项上要多一点权限,还是少一点权限,要看我们对新组织里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单元的定位。

是利润中心,就要多给一些经营权;是成本中心,就要多收一些控制权;是服务部门,就要少一些监督权;是内控部门,就要多一些管理权。

o 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是新组织的关键。

我们经常说,人对了,一切就都对了。

套用这个说法,团队管理做对了,新组织也就对了。

因为,不论架构怎么合理设计,权责怎么科学分配,如果组织上的人,特别是每一个部门上的负责人,在执行中不敢作为或是不会管理,都会造成新组织的失效。

最后的话

做得好,没有用;做得更好,才有用。

因为,只有更好,方显云泥。

什么才叫“更好”?

“三种超越”:超越过去、超越对手、超越目标, 才叫更好。

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给你提供一个 “三新”思路:树立新标杆、运用新方法、打造新组织。

你的企业又是如何做到更好的?

欢迎在后台留言,和我们交流。

— END —

作者简介:

刘欣,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精亦诚咨询创始人,原美的资深高管,现为多家知名企业的管理顾问。

1999年毕业后加入美的,在美的工作17年,历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事业部管委会成员、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海外营销总监、国际战略项目总监,主导和推动战略转型、运营管理、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海外营销、流程诊断、产销计划管理、精益改善等多项工作内容,曾为美的、OPPO、SHEIN、波司登、金发科技、纳思达、喜临门、大自然、骆驼、帅康等多家企业进行咨询和授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