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小说里,潘美(仁美)陷害杨家将,致使七郎八虎死伤殆尽,老令公杨业(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这当然是演义小说的说法,潘美这个人不错,很能打,也很正直,杨业之死他虽有责任,但却不是主要责任。有人说"潘杨两家不通婚"就是被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误导了,潘美和杨业在正史中是战友,关系也很好。

这句话对也不对:潘美和杨业是上下级战友不假,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绝对不可能很好,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都不允许。按照正史记载,潘美和杨业无仇却有怨,咱们今天就翻开正史,看看潘美杨业结怨的始作俑者又是谁?


【资料图】

说起赵匡胤这个人,其功绩不好评价,得国是否光明正大也不去说他,但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弟弟赵光义烛影斧声兄终弟及,这兄弟俩都有心理阴影,所以他们最怕的就是手下团结抱团形成势力,于是就经常在臣子之间制造矛盾,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潘美杨业之间不和,始作俑者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一招被后世很多人学会了,发动大臣斗大臣,大臣打成一窝猪,皇帝老儿坐在龙椅上看笑话。

咱们今天不说演义说正史,在《宋史·列传第三十一》中写得很明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这件事发生在杨业以"云州观察使、判郑州代州"的身份镇守雁门关期间,杨业镇守雁门关,辽兵看见杨业的旗帜就跑(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七八年间不敢越雷池半步。饱经战乱之苦的边地居民,自然感恩戴德交口称赞,《欧阳修全集》载《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中说:"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眼看杨业威望日隆,宋太宗赵光义有点坐卧不安了,于是就有了"封其奏以付业"的事情发生。赵光义玩儿的是一箭双雕:既敲打了杨业,又离间了潘美和杨业之间的关系。而在任何朝代,把举报信送给被举报者,都是违规操作。

偷偷摸摸给赵光义打杨业小报告(潜上谤书斥言其短)的,就是潘美等人--潘美时为宣徽南院使兼并州行营都部署,也就是并州(基本等于山西,管辖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战区司令,正是杨业的"主将"。

按照常规做法,潘美上书指责杨业过失,这是他作为并州主将的责任。如果潘美举报属实,那么宋太宗赵光义就派人查处,如果举报不实,那么可以"留中不发"。但是赵光义既不调查也不处理更不发还弹章,而是一股脑密封好交给了杨业:有这么多人举报你,你小心点,记住这些人的名字!

这样一来,无论是潘美还是杨业,心里都结下了一个疙瘩,而负责栓绳打结的,正是他们的的皇帝陛下。

潘杨不和,皇帝偷笑,至于边关将帅不和会给战局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这不是赵光义考虑的问题--后来光头这么干,很多上官也这么干。就连《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也演了乾隆故意在和珅纪晓岚之间制造矛盾,一把沙子就让俩人打起来了。

赵光义这一招实际是跟他哥哥赵匡胤学的,只不过赵匡胤做得更彻底--把自己手下的奏章送给敌国使臣看。

赵匡胤出卖下属换取敌国使臣反水,发生在北宋与南唐战争期间(宋师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派遣吏部尚书徐铉去讲和(煜遣铉求缓兵),赵匡胤不置可否,只是交给徐铉一摞密封好的书札,让他回去的路上拆看。

徐铉无功而返,半路上拆看封条一看:都是北宋大臣给赵匡胤的奏章,奏章中众口一词建议赵匡胤扣押徐铉,或者干脆"斩使以示威"。徐铉被吓出一身冷汗的同时,也记住了上奏者的名字。这个徐铉后来跟李煜一起投降,赵匡胤还"正颜厉色"地训斥了他一顿(太祖责之,声甚厉),然后马上任命其为"太子率更令",最后更是官至直学士院、给事中、右散骑常侍、左常侍,成了皇帝的近臣。

有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打底,整个宋朝党争不断,忠臣和奸臣之间势同水火就不说了,就是忠臣君子之间,也经常打得不可开交。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变法问题上翻烧饼,欧阳修因为自然灾害建议处理掉大将狄青(见《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状第二状)。朝堂上群臣内耗,军事上虚外实内,在皇帝的挑拨离间下,大臣们打成了乌眼鸡,宋朝的皇帝日子过得很舒坦,但是遭了靖康年间就舒坦不下去了……

看完赵匡胤赵光义这哥俩的做法,我们不能不说:潘杨结怨,始作俑者其实就是宋朝皇帝,潘美是受害者,杨业也是受害者。在有皇帝和没皇帝的时代,碰到赵家兄弟这样的上司,不能说不是一种倒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