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日前发布关于表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决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马明哲等40名优秀代表入选。平安的创新之路再次得到了肯定。
(资料图)
32年前,平安在深圳应运而生。一路走来,从国内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首个综合金融集团到全球上市保险公司市值第一,再到2020年度《财富》世界500强第21位,“平安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来自于市场瞬息万变、优胜劣汰带来的深刻危机感,这已经成了平安文化的基因。”马明哲说。
敏锐捕捉“变道转向”改革机遇
早在2008年,平安便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并回归A股上市,以此为起点全面推广综合金融发展模式。
当时传统寿险业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平安的寿险业务也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综合金融似乎不是必选项,而且综合金融改革投入大、周期长,企业成本压力大。但是,马明哲毅然推动平安向这一方向迈进,从组织变革,到大后台集中,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体系的打造,经历数年,重塑平安业务体系,最终实现了综合金融的模式。
2014年前后,当平安正在分享综合金融带来的红利时,马明哲又开始新的改革,毅然拥抱“互联网+”,做“金融+生态”战略探索。围绕“医、食、住、行、玩”等需求,平安从日常生活切入,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启了综合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深度耦合的2.0时代。
就这样,马明哲带领平安从传统的金融巨头到科技企业,每十年发生一轮巨变,每一次都是平安发展动力的重塑。在马明哲看来,正是在一次次艰巨的调整和挑战中,平安保持了发展的弹性和后劲,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摸准了时代的脉搏,避免了对于企业有着重大影响的长期战略失败。
危机感是马明哲在每年集团新年致辞中提及较多的关键词。作为从深圳这个改革开放前沿起步的企业家,马明哲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危机感驱动平安不断变革和创新,集团上下始终坚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危机意识”。
没有控股股东的“万亿元金融航母”
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混合所有制公众上市公司,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市值和营收均超万亿元、纳税超千亿元、员工数超150万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样才能维持高效运转?马明哲说,诀窍在于良好的公司治理。
作为一家集团整体上市的企业,平安的股权分散且全流通,没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其中60%是内地市场流通的A股,40%是香港市场流通的H股,是名副其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典型的社会性、公众性上市公司。
1990年,平安成立仅两年,董事会就明确规定,按股份制企业原则办事,股东不得干预经营,1994年首先引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战略入股。在外资股东的推动下,平安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全新的决策、内控和信息披露制度,对标国际构建公司治理结构。
平安始终坚持董事会多元化,现有董事15人,均在公司战略、企业管理、金融、精算等方面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声誉;平安还创新设置了董监事联席会议,必要时监事会可对公司重大治理事项进行决策。为避免董事会、监事会职能重叠、权责冲突,平安逐步建成股东大会、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执行委员会“五会一体”、各司其职、规范运作的治理结构。2018年底平安发布公告,公司增设三个联席首席执行官岗位,分别统筹管理个人、公司、科技业务,从制度上杜绝了大公司“拍脑袋”和“一言堂”的弊端。
中国平安囊括保险、银行、投资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模式,被业内叹为“孤品”。在马明哲眼中,孤品的产品法则并不复杂:“我主要负责从0到1的创新,从1到N就交给团队去做。每一个新模式出来,想明白后就开始找团队,推一把、扶上马。然后,我再开始下一个从0到1。”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深耕细作
3月20日下午14时44分,深圳市龙岗区丰富餐饮店老板将店内视频发到平安智慧城市为市场监管局研发的视频审查系统。15时35分,许可审查和审批发证全部完成,用时不到1小时,而过去办这些手续得要8个工作日。
科技能更好地整合城市资源,在“金融+科技”战略布局下,平安的科技已开始赋能城市治理、改变人民的生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城市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性。近十年来,平安从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入手,构建可覆盖财政、卫健、交通、司法、农业等21个功能板块的“1+N”智慧城市一体化平台体系,助力各省市克服“城市病”,实现“优政、兴业、惠民”的目标。
记者发现,平安的智慧财政系统已被财政部PPP中心和几十个省市推广应用,管理约万亿元资产;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了金融贸易供应链一体化平台,链接数百家银行、上万个贸易机构和企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智慧卫健一体化平台在近200个城市覆盖1.2万多家医疗机构,帮助患者节省问诊时间和医疗费用。
马明哲表示,未来平安力求让智慧城市建设做到顶层设计规划“说得出来”、建设运营管理“做得出来”、效果监督检验“评得出来”,让城市变成一个会思考、能学习、自循环的“智慧进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