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持续引发社会各界对于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关注。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办国办去年底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正致力打造一支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上海,需要在多方面加速打通裉节,大胆创新破题。譬如,需要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加速改革,构建协调机制,让技能人才不受学历、社会心理接受度所困,进一步疏通成长成才通道;需要设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需要构建多方协同机制,破解 " 校热企冷 " 窘境,让各方敢于为明天 " 埋单 ",形成可持续的推动力……


(相关资料图)

深夜,南湖职业技术学院 17 号楼 4 楼灯光明亮,智能汽车服务系学生袁国旭与带教老师毛伟泳复盘在此次上海市首届技能大赛上的发挥。此次大赛中,他在汽车技术这一项目中排名第一。好成绩自然引来不少企业注意,但袁国旭有自己打算——希望能在学校接触更多新车型拓宽眼界。

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个大趋势,实践中诞出了 " 厂中校 "" 校中厂 " 等诸多新模式,但实操中依旧存在堵点。投入,就是一道颇费思量的题——谁来投,怎么投,如何让企业能放心大胆为明天 " 埋单 ",如何将最新的技术、产品反哺人才培养……

经过蹲点采访多个产教融合项目,记者发现,不少学校启用新技术、高投入、新平台,试图破除原有 " 校热企冷 " 现象。

困惑一:再过硬的技术依旧免不了 " 滞后 "

汽车技术,这一项目考核的是对于汽车的综合理解,类似长时间的外科手术,一方面要有能力判断随机出现的 " 故障 ",另一方面,2 天的比赛时长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

袁国旭的脱颖而出与长期坚持相关。每天早晨 6 点到晚上 9 点,他要模拟 4 组模块的演练,即使不在比赛时段,只要走进车间就会穿上比赛用工作服。车间与印象中的机油满地不同,所有工具摆放都严丝合缝、井然有序,确保第一时间顺手握就。

在车间里走一圈,问题一望便知,器材教具 " 滞后性 " 是师生们面对的挑战之一。

发动机操作台上大众 EA888 二代的机型是 2008 年的产品,成列的汽车车型中最新的是前年生产的大众 ID.4,而这辆车还是此次技能大赛确定规定车型之后学校的紧急追加投入。

企业产线出品的最新车型难进入学校,那么练就再过硬的技术依旧免不了 " 滞后 "。

放诸市场,这几乎就是一个 " 难言之隐 "。

其间的痛点,行内人清楚——如果学校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投入 " 校中厂 " 的积极性就会明显下降。

当然,困局依旧是有出路的。

现实中,有企业和学校纷纷主动迈出一步。

比如,南湖的方案是与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利用 5G+XR 新能源汽车教学实训,在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下,只需要配备一辆整车,多副增强现实眼镜,学生就可以参加新能源汽车的高压防护、构造拆装与检修、驱动电机等模块的训练和考核。

记者体验了一堂虚实结合的线上课,最新款荣威 EI6 新能源车的电机能打散为多个零部件,更好帮助理解汽车内部构件,此外这套系统还能模拟实际操作,即便是外行的记者,也能一步步拆解电机找到故障点。

该方案另一个优点是规避了危险。由于低压的危险性,18 岁前未取得 " 低压电工证 " 这一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学员就不能接触新能源汽车带电操作,如今新能源相关修理课程能顺利进入课堂产线,帮助学生们融入新能源产业。

" 当然实际用新车进行各项训练会更好,但与科技企业合作之后的新方式帮助我们以最小的成本紧跟技术发展进行各项教学。" 在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汽车服务系部主任朱列看来,产教融合的机会在挖掘中逐渐展现,但这需要各方主动跨前一步。

如今 17 号楼体验中心已成为学生们的实践 " 图书馆 ",这里有上汽集团、宁德时代等多家企业,共同推进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朱列透露,这一届技能人才越来越 " 吃香 ",毕业生薪资待遇都很不错。

困惑二:投入还没产出,企业自身 " 折戟 "

位于金山区的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内,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王浩葳,本职专业是多媒体,却选修了学院与无人机相关的所有课程。有企业来的老师分享最新行业动向,他也会第一时间 " 追星 ",距离学校不远处的金山区无人机测试区是他喜欢的实践乐园,在测试区里可以进行大风、山地等复杂情形下的飞行模拟。

从喜爱到精通,王浩葳在课程中学会了无人机安全飞行、应用和编程,他成立了无人机社团,编队空中飞行是拿手好戏。他今年的毕业设计,是用无人机拍摄母校影像建模,这是目前市场上较为需要的紧缺技术。

王浩葳有所专有所长,要归功于产教融合模式。

双瀛科技,这家大疆的合作伙伴经过多年研发在行业小有所成,近年企业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培养人才,今年还将进一步开疆拓土,和沪上三所无人机专业学校合作,共同培养行业技术人才。

企业负责人肖荣伟看得长远:" 要让企业有长足发展,就要既舍得为当下、更舍得为未来投入。企业把最新产品和技术全部分享给学校使用。" 他也坦言," 有能力的情况下会继续投资,但有个前提,是企业自身能盘得过来。"

肖荣伟的这句是大实话。现实中,很多企业投入产教融合热情高涨,但在看不到一星半点儿水花的那些年,还要持续不断投入,这不仅考验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更是一种魄力。市场上,还没等到投入有产出,就因种种原因自身 " 折戟 " 的案例并不少见。

当然,这样一种敢为明天 " 埋单 " 的魄力,光靠企业单方面努力似乎也远远不够。放眼全球,对标那些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已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这不单单是企业投入,还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合力投入。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方研翔这样剖析解题思路。

今年 5 月,双瀛发布了最新可移动的无人机机库,为无人机提供停放点、充能、换电等功能。肖荣伟说,企业在研发和业务扩展双向并行,目前在应对市场端需要有很强执行力的技能人才扩充队伍。为此,将继续与学校一起促进行业与专业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紧扣应用,共同培养从事无人机设备的操控、编程、维护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困惑三:如何跳出职教本身看职教

林贞汛是特斯拉临港工厂的现场制造工程师,作为一名有近 10 年工龄的汽车行业老兵,他将成绩归结为 " 始于学校打的好底子 "。

林贞汛曾在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学习。其间他报名参加了一场科创比赛并获上海市三等奖,比赛中他接触到了来自企业导师的辅导。他认为,正是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培养了动手能力,习得了制造业中的基本逻辑,从而让自己进入职场后迅速上手,快速成长为项目主导人。

林贞汛这样的现场工程师,正是目前市场的紧缺人才。既要有面对整条产线、整个系统的能力,也要懂具体工艺。但现实是,这样的人才很难从院校直接培养出来。

市政协常委、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在接受采访中表示:高技能人才实际需要面对的是整条产线、整个系统;而职业教育院校通常在人才培养中偏重于针对具体的环节训练,正是因为这两者间尚未 " 严丝合缝 ",无论是企业订单培养,还是在产业学院建设,始终存在 " 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 " 的问题。换句话说,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还有待增强,这不仅需要区域联合,更需要各方合力,助推产教融合。

如今,林贞汛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辅助母校撰写人才培养方案、梳理课程体系……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介绍,坚持安扎临港 12 年来,电机学院累计培养 4 万余名应用技术型人才,推动了 2600 余项各类技术创新。" 临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达,带给校企广阔的合作空间。"

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探索出的路径也在为全市及更大范围投石问路。今年 3 月,《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先行先试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若干措施》发布,将开展包括应届毕业生的专业见习、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以及教师的企业实践等在内的 7 项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等。

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消息显示,上海将支持培养万名企业新型学徒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2021 至 2022 年期间已累计培养新型学徒 3 万余名,促进新录用员工提技能、稳岗位。

业界也提出建议:鼓励职教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率先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进行 " 高职 - 专业学位硕士 " 贯通培养试点,提升技能人才含金量。

作者:祝越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