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端午节!粽子那是万万不能少的。
(资料图片)
只是吃粽子前,看着凑过来要抢着吃的娃,不少爸妈都会担心:这粽子到底是能不能给孩子吃?
有人说粽子不好消化不能吃孩子吃,也有人说甜粽子太甜、咸粽子太油,不适合给孩子吃……
其实,不建议给孩子吃粽子,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
容易卡呛!
粽子比较黏,孩子吃粽子卡住喉咙的概率更大,2 岁以下的宝宝最好不要吃;3 岁以下不建议吃。
如果想给孩子吃的话,最好是用勺子舀一点点。监护人也要注意在旁看护,避免出现气道异物梗阻的风险。
那粽子到底是不是难以消化?给孩子吃什么粽子更好?我们来说一说。
粽子给孩子吃
真的不好消化吗?
粽子的本质就是主食(碳水)+ 配料,粽子不好消化的印象,可能来自于糯米很黏的关系。
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碳水),也就是和大米是一样的。唯一区别是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高,这也是糯米会更黏的原因。
实验研究显示,刚出锅的热糯米饭,血糖反应是非常高的,超过白糖,更高于普通粳米。体外酶解反应甚至发现,20 分钟就达到了分解高峰。图片来源:参考文献也就是说,糯米在身体的整个消化过程比你想象的快多了。
当一口粽子进到嘴里,口腔淀粉酶会分解一部分的糯米,进入胃部后会进行简单的物理消化,把那口粽子拆分成小块状,并且分解部分糯米表面的蛋白质。
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小肠,因为糯米的支链淀粉多,和酶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反而更容易被分解(也就是更快被消化吸收)。
淀粉在身体里的消化拆解就像上面,淀粉属于碳水化合物,比脂肪等物质分解的快多了。图片来源:文献
放大了看,就像下面这样:
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粽子反而是好消化的食物。吃完粽子
胃不舒服是怎么回事?
有的家长说,孩子之前吃过然后胃不舒服,大人吃了也有时有类似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呢?
主要可能和 3 个原因有关:
原因一:吃得太大口
本身粽子在制作过程中就进行了压实处理,黏黏的糯米让食物能量密度变得比较高。
很多人一个粽子三口就吃完了!那「拆解」的工作就只能胃来完成,那就需要多一丢丢时间把它处理成小块状的(汤圆、糍粑同理)。
要是再加上吃得快,大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吃下第二个,妥妥地超量了(能不顶吗?)原因二:吃的粽子配料太多
糯米本身是碳水化合物,属于容易消化吸收的成分。
但粽子米里通常还有更多的其他高油高脂的成分,比如蛋黄、肥肉,当进入胃里的食物成分混合度过高(特别还是高油高脂)的时候,胃消化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
原因三:个体差异
每个人胃和个体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的确有些人吃了粽子之后会有一些异常反应。
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说会增加胃酸分泌,所以还是最好根据实际经验来选择粽子。
给孩子吃粽子
什么样的粽子更健康?
现在市面上的粽子种类有很多,我们在挑选时尽量选不含添加糖,盐、酱油、味精等含钠调味料也较少的品种。
咸肉等加工肉类和高钠的咸蛋黄馅儿粽子也注意尽量少选。
白粽、无糖杂粮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粽子是谷类,搭配杂粮豆类,可以形成蛋白质互补作用,提高主食蛋白质利用率。
吃的时候最好适量吃,并搭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不要等凉了再吃。
适量吃
2 岁以下的宝宝最好不要吃;3 岁以下不建议吃。
3 岁以上的宝宝,每天主食总量推荐 75~125g;4~5 岁推荐每天 100~150g
由于孩子还会吃其他主食,所以按糯米生重计算,大约 15~20g 即可,折合做成粽子后的熟重,一天最好不要超过 50g 较合适,注意切小块吃。
搭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
粽子主要是碳水,算是主食,吃的时候搭配蔬菜水果,营养均衡,还可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摄入。
别等凉了吃
粽子里面放凉后,支链淀粉会回生,变得不好消化,所以最好别等凉了给孩子吃,温温的时候吃比较好。
最后想说一句,佳节当前,注意防范呛噎风险,也注意营养搭配均衡健康,这样孩子偶尔吃吃粽子「尝鲜」不要紧,开心最重要。
参考文献[ 1 ] Li Guo, Juanjuan Zhang, Jian Hu, Xueling Li, Xianfeng Du. Susceptibility of glutinous rice starch to digestive enzymes. Carbohydr Polym. 2015 Sep 5;128:154-62.
[ 2 ] Hongyan Li, Robert G Gilbert. Starch molecular structure: The basis for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cooked rice texture. Carbohydr Polym. 2018 Sep 1;195:9-17
[ 3 ] Konstantinos Korompokis, Kristin Verbeke, Jan A Delcour. Structural factors governing starch digestion and glycemic responses and how they can be modified by enzymatic approaches: A review and a guide. Compr Rev Food Sci Food Saf. 2021 Nov;20 ( 6 ) :5965-5991.
本文专家
陈辉合作专家
西京医院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
张海英审核专家
注册营养师
四川大学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硕士
刘遂谦澳大利亚营养师协会认证
临床执业营养师
策划制作
监制:大力
策划:Murphy
插画:苏 / 好的山姆
排版:锤锤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