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独立 穿透


(资料图)

野心源于实力

作者:李晴雨

编辑:沈禾

风品:陈梓轩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科创板IPO,又见主动撤单。

6月2日,联川生物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顾虑在哪里呢?

1

市场份额较低、补助考量

招股书显示,联川生物专注于基因科技领域,现阶段主要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客户提供科研服务及解决方案。

产品类型围绕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划分为翻译转录组、表观调控组、微生物与基因组及蛋白与代谢组四大主要模块。

2019年至2021年,公司营收为7861万元、1.525亿元、2.046亿元,净利为-429.3万元、2278万元、3739万元。营收净利节节高升,值得肯定。

只是细观,盈利成色仍值考量:

报告期内,公司确认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351.47万元、1560.64万元和1078.06万元。若未来不能持续获得补助,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上升到行业层面,相比诺禾致源、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已上市公司竞品,联川生物规模也显羸弱。

以主要营收来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例,2021年,诺禾致源类似业务(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和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营收约9.29亿元,华大基因类似业务(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收入约6.42亿元;贝瑞基因基础科研服务收入约3.15亿元。

联川生物坦言,“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相比诺禾致源、华大基因等国内领先基因检测企业存在一定差距。”

2

基因检测技术被质疑

检测环节曾“委外”

“含科量”足不?

另一厢,还存依赖供应商风险。

目前,全球测序仪市场可供商业测序使用的测序平台主要由Illumina、Thermo Fisher和华大智造三家企业提供,公司尚未自行开发测序仪器向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延伸。

2022年6月29日,公司IPO申请获受理;当年7月22日,收到上交所首轮问询;2023年3月31日更新财务数据;2023年6月2日,宣布主动撤单。

也基于此,有舆论认为,此番撤单或与问询相关。

首轮问询中,业务和相关核心技术是问询焦点。上交所就公司基因检测科研技术服务业务及技术、合成生物学及技术、分子诊断试剂业务等进行重点问询。

众所周知,基因业是生物科技产业的一个分支。以联川生物为代表的测序服务供应商,处于整个产业链中游,特点是承接和整合测序行业的各种上游成果与技术,为下游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成本经济的测序服务。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基因测序服务承上启下,纽带作用不容否认,但也易让企业背负“含科量”不足质疑。服务商环节往往陷于“同平台、同流程、同质化”的操作,虽也不乏细节经验积累的操作优化,可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对冲刺科创板的联川生物而言,不算加分项。

招股书中,联川生物自述优势为:作为承接上游测序技术向下游应用场景转化的重要角色,公司在实验环节和生物信息分析环节不断探索和改进,积累了大量服务经验,建立了高效有序的测序实验和信息分析环节,形成了自身的技术优势。

考量在于,联川生物一部分业务是通过“委外”完成的,且测序外包给竞争对手。如2021年为例在主要原材料及采购方面,委外服务采购金额达4580.73万元,占比46.88%。

2019年~2022年,诺禾致源均为联川生物的前五大委外供应商之一,主要采购内容为上机测序环节服务等,采购金额703.22万元、1080.89万元、213.65万元、223.31万元。

上交所问询函指出,华大基因、贝瑞基因以及主要客户类型与联川生物接近的诺禾致源,其测序环节均主要采用自测方式进行,并通过实验室新建及扩建项目以满足不同地区客户需求。2019年~2021年,联川生物的测序环节则主要采用外包,2021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用自测代替委外测序,但产能仍不足以覆盖全部业务。

对此,上交所问询“发行人将测序环节委外的情况下同行业公司向发行人采购测序服务的原因与合理性”。

保荐机构回复称,联川生物在高通量测序业务中存在将个别服务类型实验环节委外的情形,但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委外的服务环节改由自行完成,降低因委外服务可能为公司带来的经营风险。

3

2.6亿工程款追问 IPO再造?

聚焦 6.08 亿元募资,计划用于投入“基因科技产品及服务平台扩产升级项目”、“分子诊断试剂研发项目”、“DNA 合成平台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考量在于,报告期各期末,联川生物固定资产金额分别为1,224.23万元、1,641.89万元和2,353.64万元,主要固定资产为实验仪器等机器设备。不难看出,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的“轻资产”公司。

而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因科技产品及服务平台扩产升级项目,拟投入的3.5亿元中直接工程费用达2.644亿元,主要为办公楼的建设及装修费用。

另一厢,截至2021年末,联川生物负债和股东权益总计为5.108亿元。对比超6亿的募资额是否颇有“再造”之感。

只是,当下实力能配不上这份“野心”么?

本文为首财原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