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溪管道被炸和“死神”无人机坠海事件,再次将世人的关注聚焦到了充满“战争迷雾”海战场。接下来,我们将为读者朋友陆续提供无人水面舰艇、水下潜航器、深海机器人和水下预置武器系统等海战场新质作战力量的科普介绍。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子兵法·军形篇》中的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水下预置武器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运用原理。
(相关资料图)
藏身于深海之下的静默杀手
深海预置武器系统又称水下预置武器系统,运用现代深海科技和无人、智能化技术,通过自动化的深海驻留释放平台,将无人潜航器、无人机、导弹、鱼雷等武器装备系统整合或重新设计的一体化水下作战系统,于和平时期、战前或战中预先布设于关键海峡、咽喉要道、海上要点要域的海底,平时长期隐蔽潜伏待机,战时通过远程遥控激活或关键攻击目标信息触发启动的方式,执行情报侦察、海底突击、航路封锁、要域封控等作战任务。这种武器系统一旦被布设在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海底,借助透光性和电磁信号传导性极差的海水水体、以及复杂的海底地形的掩护,将如泥牛入海一般令对手无法找寻。与此同时,它将如屏息凝气一动不动在暗夜中蹲守的神龟忍者,一旦敌舰船等目标出现或接到突击指令,就会破水而出,一击致敌于死地。
图为:水底预置武器作战示意图(来源:百家号)
起源于纳粹导弹的海上运用
深海预置武器的理念源自二战时V-2火箭弹(最早的地对地弹道导弹)的海上运用设想。当时,纳粹德国大量的“黑科技”用于战争,其中,V-2给欧洲,特别是对英国造成了极大破坏。但是,这款当时来说“绝对的高科技武器”射程只有240-370千米,为了能攻击到美国,纳粹德国曾设计将V-2放到特制的浮筒中,用舰船运到大西洋中发射,以攻击纽约等美国大城市。囿于当时的技术和战争后期资源匮乏,纳粹德国这一计划尚未付诸实施就战败投降了。
图为:纳粹德国的V-2导弹(图片来源:百家号)
传统海上交战规划的颠覆者
美俄等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秘密进行了大量论证试验,各自研发出威力强大的、高度智能化的深海(水下)预置武器系统。
“赛艇”海底预置系统成为俄海上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
为弥补海基战略核打击能力的不足,俄重启了海底弹道导弹的研发,2013年6月在白海进行了水下固定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2017年底,“赛艇”导弹系统列入俄罗斯武装部队武器库。该系统由“赛艇”导弹、水下发射平台和布设运输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布设运输子系统由专门改装的“萨罗夫”号潜艇担任,具备布设“赛艇”导弹所需的艇体结构、长续航能力和隐身性能;水底发射平台安装有导弹发射架,其上有发射筒,运用特殊材料和工艺使其为集储藏/运输/发射功能于一体的海底容器(可以保护导弹免受海底过大的压力和免遭海水腐蚀,同时能保证其与指挥所通信和信息畅通)。
系统部署时,由“萨罗夫”号潜艇秘密运送至预定阵位水下布放。当系统接收到发射指令后,发射平台从水平状态转为垂直状态,并根据水深浮起到指定发射深度,弹道导弹从发射筒中弹射出去,行至一定安全距离后浮出水面,导弹发动机点火,飞向目标。
图为:俄“赛艇”预置武器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家号)
“海德拉”“有效沉浮载荷”系统助美保持深远海战场优势。
2013年,美国分别启动这两个项目的研发,认为这是将改变海战场交战规划的重大项目,颠覆了人们头脑中海战必须依靠舰船、潜艇和战机来搏杀的传统。
“海德拉”无人浅海预置武器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作背景,快速组装为情报监视侦察型、火力打击型、水下/空中无人载具母船型及特种部队装备支援型等不同功能的作战系统。可通过舰船、潜艇或飞机预先布放于运输航线、海峡要道等海上要域,在水深300m的海区可连续潜伏数月,通过远程遥控激活启动,被动接收指挥、控制和情报等信息,执行侦察、打击、航路封锁等作战任务。
图为:美“海德拉”预置武器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度网络图库)
“有效沉浮载荷”深海预置武器系统,由内置水下/空中载荷、耐压上浮密封舱和远程激活链路等3个关键子系统组成,是一种可在深度大于6km的海底遂行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潜伏的作战平台。胶囊状密封舱可装备不同作战功能的无人武器装备。系统通过飞机、舰艇、潜艇或商船(民船)等平台部署到预定海域,在接收防区外激活信号后,触发释放机构。胶囊载荷系统与固定系统解锁,自动从海底迅速上浮至水面,后顶部的发射舱打开,释放无人机等杀伤性武器对敌实施攻击,或释放侦察、通信等装备执行其他作战任务。
图为:美“有效沉浮载荷”预置武器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度网络图库)
图为:美“有效沉浮载荷”预置武器成功发射示意图(来源:美斯帕顿公司)
科普团队简介:597.9高地科创团队,是一个致力于现代战争研究、作战理论创新、军事科学普及和提供专业军事理论咨询的年轻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由数名军事学博士组成,有丰富的部队、院校、科研机构任职经历,有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具备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团队的根本宗旨是“传播科技知识、弘扬战斗精神、助力强国强军”。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梁春晖(联合作战理论学者)
策划:金赫
科学审核:张焕明(陆航军事专家)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