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陈陈相因"相近的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因"袭旧"之意被误解为不思进取,似有贬义的嫌疑。

事实上,出自《史记》的"萧规曹随",充满了温馨的感人画面,完全不消极,反呈现西汉初年的气象一新,国力得到很好的恢复。

那"萧规曹随"究竟啥回事?不妨细细道来。

一、曹参遵循萧何所定规章制度的由来

就从曹参与萧何一道辅佐刘邦打下西汉帝国,成为开国功臣时说起。

当年,刘邦在沛县斩白蛇起义时,曹参与萧何还是刘邦的上级。不过,追随刘邦后,萧何发挥了专长,主要负责"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等等幕后工作,而任过沛县典狱长的曹参则冲在前方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成为刘邦的心腹爱将。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史称汉高祖。他一番权衡,评定萧何的功劳居首,委任为大汉第一任宰相。屈居萧何之下的曹参则封平阳侯,随齐悼惠王刘肥到他的封地为相国。

公元前194年,刘邦驾崩,太子刘盈继位,称汉惠帝,他听从萧何临终前的大力举荐,立即将曹参接回,旋及任命为大汉第二任宰相。

曹参当上宰相后,却没有另起炉灶,像所谓的一些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样,把前任全盘否定,一拍脑袋另辟蹊径"创新"行事,而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完全遵循萧何所定的规章制度,不作任何更改。

这是为何?

二、曹参为何要完全遵循萧何的规章制度?

原来虚怀若谷且对身边人极为宽厚的曹参原本与萧何是好友,对萧何的才能也极为佩服,并没因当年萧何在朝堂上位居第一而耿耿于怀。

他对萧何为西汉立国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也极认可,这些制度实际上都是萧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的,完全符合西汉初年流离失所百废待兴的大环境,不变更更能凝心聚力开创和谐安宁的生产生活局面。

兼之汉惠帝即位时,立国仅有8年的西汉,国力也还没真正恢复过来,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更需要休养生息,发展农桑积极生产。

这个时候,更改萧何所定的有利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规章制度,显然严重扰民,是瞎折腾。

所以,曹参没有搞自己的创新,而是放下身段向德高望重的智者求教后,才确定"无为而治"的方略,沿袭萧何既定的一应规则管理西汉帝国。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原由。经引申后,喻为一切按前人的成规办事,给人因循守旧不作为的感觉。

三、"萧规曹随"并非不作为

这在当时,也有激烈之争。

曹参完全采取按萧何所定规章制度的做法,一些大臣也不满,还议论纷纷,认为曹参"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完全是懒政不作为的表现,便上书汉惠帝参了他一本。

汉惠帝一时也有些误解,便召来曹参询问。

曹参不慌不忙有名的"三问"惠帝,才解开了谜底。"三问"大体意思平移过就是:陛下比得过高祖皇帝的圣明英武?曹参比得过萧何?当下治国理政需不需要创新?

汉惠帝由此恍然大悟,深知自己未到加冠之年,阅历也少,自然与高祖皇帝不能相提并论,有才能的曹参好像也赶不上萧何,西汉开国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初见成效,正是遵循旧章,上下同心恪守职责,兢兢业业守天下的好时候。

汉惠帝明白后,也就支持了"萧规曹随"。

正是当三年宰相的曹参,切实执行萧何所定的规章制度,才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使得西汉初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繁荣昌盛的"文景之治"夯实了基础。

可见,"萧规曹随"并非不作为,实乃大智慧的有力体现。

四、"萧规曹随"的借鉴意义

综上而言:很有哲学底蕴的"萧规曹随"其实不应当作贬义对待,从这个成语的本原来看,乃从实际出发的科学举措,不是机械照袭的教条主义。

当然,不可否定,工作需要创新,尤其是交接转换之后。

但创新要合理,也需结合实际考虑,正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不作任何调查研究,仅根据自己的臆想就推陈出新,为了快速打破僵局,赢得政绩,或为了实现自己的壮举一展抱负便一拍脑袋,不加"三思"盲目地大胆革新,最终结果一踏糊涂,反不如前。

这,其实并不好。所以,接手新挑战时,是"萧规曹随",还是着手变革乃至全面变法,须因人因地因时而定,不宜随心所欲。

还是慎重为好!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与历史爱好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