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徐贤飞
金华城区 胡肖飞 摄
“投资高增长和经济增长不匹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和工业增长不匹配”;
“招大引强突破和工业增长低迷不匹配”。
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公布,围绕金华发展的三个“不匹配”被提起。
数据显示,上半年金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居全省首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7.9%,居全省第三。工业用电量增长7.1%,居全省第四。而金华上半年GDP增长7%,居全省第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居全省第八。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1%,也低于全省4.7%的增长水平。
投资和用电量的快速增长,怎么没有反应到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呢?
记者查阅大量数据资料,采访专家学者,抽丝剥茧,试着揭开3个不匹配的原因。
一
先说结论。引起这三个“不匹配”的原因:一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二产占GDP比重下降,三产比重增加,工业对GDP的增长难以“一招定乾坤”。二是效率问题。招大引项的突破,从落地到投产需要建设周期,还未能反映到增速上。
第一个原因,体现在今年上半年数据上特别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1.4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6.68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564.90亿元,增长9.2%。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23.4%、75.4%。三产对GDP增长的贡献,一目了然。
诚然,今年上半年服务业超强的贡献力,与疫情积压的需求得到释放,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持续改善有影响有关。但把时间的尺度拉长,还是能从产业结构变化上,窥视一二。
数据来源《2022金华统计年鉴》
记者从金华市统计局网站当中,找到了《2022金华统计年鉴》。从这份统计年鉴里,提取了2011~2021年的GDP构成数据。
表中可见,从2013年开始,金华一、二、三产结构发生变化,呈三产占比上升、二产(工业)占比下降趋势。2013年,金华三产比重(49.8%)首次超过二产(47%);2014年,二产中的工业比重自1993年超过40%到41.8%后,首次下降到39.6%;2015年,金华三产首次超过5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8:44.6:51.7。2019年和2020年,二产占比曾连续两年低于40%。与此同时,三产上升之势迅猛。2017年跃至55.6%后,随后数年一直都在55%~57%的区间徘徊。到去年,金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9:41.9:55.2。
无论是工业用电量还是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招大引强的突破,都与二产强相关。二产占比下降,在结构上弱化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更直观地呈现,记者专门找出了2018年以来金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工业用电量增速以及GDP增速、二产增加值增速等5组经济数据,制作了关系图。
数据来源金华市统计局网站
图表可见,原来同频的5个数据,从2022年开始不再同步。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一路飞扬而去,不再与工业用电量、二产值加值、GDP同升同降。而工业用电量与二产增加值两条曲线倒是基本同步,呈差不多幅度的下滑或上扬。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其中,制造业投资的主体是制造业企业,与工业数据相关度最高。图中可见,制造业投资从2020年开始,基本无视疫情影响,且不受用电量和二产增加值回落影响,一路飞扬而去。这与近两年金华市招大引强的屡屡突破,密切相关。
金义新区紧张忙碌的纽顿新能源项目现场。金思成 摄
由此可见,制造业投资增速与用电量增速、二产增速偏离,应该是制造业投资还未进入生产阶段,也就未能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
另外,记者翻出金华市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6月与2023年6月的《经济月报》,从一组数据当中可以窥视“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和工业增长不匹配”的问题。2022年前5月,全市5653个规上工业企业,其中亏损企业1793家,占31.71%;2023年前5个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5743家,其中亏损企业1943家,占33.8%。同期,规上企业虽增加了90家,但亏损企业增加了2.09个百分点。
二
去年年初,记者曾写过《八咏楼观察丨崛起浙中,金华需要奔涌之势》一文,针对2022年1月召开的金华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金华市委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要“为实现浙中之真正崛起而奋斗”,分析金华离浙中真正崛起到底还有多远?
当时文章里,拿出了几组数据进行对比:
2000年,金华的GDP与厦门、扬州相当,超过合肥;
2020年,合肥、厦门、扬州等3个城市的GDP,分别是金华的2.1倍、1.4倍、1.3倍。
2015年,金华规上工业增加值与嘉兴、绍兴、衢州的差距分别是475亿元、615亿元、-612亿元;杭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是金华的2.98倍;
2020年,金华规上工业增加值与嘉兴、绍兴、衢州的差距分别是1148亿元、631亿元、-507亿。杭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是金华3.95倍。
领跑者更远,追赶者更近,都反映了一件事情:金华跑慢了。
究其原因,是其他城市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而金华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上企业亩均税收等代表着创新指数的指标,都低于全省水平。
这样的现象,在2021年得到扭转。这两年,金华呈现追赶之势,全市上下砥砺前行。2021年,金华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88.94亿元,同比增长55.2%,高出全省平均数24.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01.63亿元,增长26.8%,占营业收入比重3.18%,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
汽车生产线 胡肖飞 摄
与此同时,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招大引强取得很大突破。《2022年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招引落地零跑汽车二期等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5个;《2023年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3个、创历史新高,义欣新能源、东阳利维能、兰溪帕瓦、金义新区纽顿等百亿级制造业大项目落地开工。
两年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98个,与制造业投资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增长12.1%、21.5%和27.9%的快速增长,可以相互印证。
但从投资到产出,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通常而言要2年时间。据了解,目前98个项目当中,只有9个投产。这也就能够解释招大引强的突破与工业增长不匹配了。
但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多位关心金华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时,他们都提到了“效率”。金华市咨询委专家吴远龙说,项目从落地到建成投产,过程复杂、手续繁多,可以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效率。在全力以赴招大引强的同时,还要全力缩短项目建设的周期,以更快的速度跑起来。也有专家表示,金华招大引强的前半篇文章已经动起来了,但审批、规划、施工等后半篇文章还可以再加快。
有学者对我国制造业投资和工业企业利润进行关联性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与滞后12—15个月的工业企业利润的关联性较强。换句话说,现在的投资效果要在1年或1年零1季度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如果用此来衡量,金华制造业投资到产出间的效率是还可以再快些。
三
再回到三产的结构问题。
三次产业占比是衡量经济发展类型和结构的重要指标。其实,金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正是我国的一个缩影。也正是2013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标志性转变,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6.1%,比二产比重高出2.2个百分点。
到2022年时,我国三产占比已到52.8%。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发展主动力,虽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认为三产占比70%)仍有差距,但已有一些城市的超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北京与上海,去年已经达到84%和74%。
浙江三产比重虽只有54.3%,但三产增加值达42199亿,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当之无愧是服务业大省。
超118亿件!金华(义乌)市去年蝉联全国快递业务量排行榜第一。骆红婷 摄
由此可见,一座城市服务业不强,GDP就很难有突出的机会。那么,金华市的服务业“家底”如何?
记者从浙江省统计局网站获悉,去年金华规上服务业企业增加值达3072亿元,排在杭州、宁波、温州和绍兴之后,与台州并列全省第五;同比增长2.1%,居全省第九。
再细究行业占比情况,记者发现对浙江和金华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差别很大。浙江省2022年的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中,第一名是由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42%,第二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3%;而按照金华市2021年公布的数据与之正好相反,前者只有17%,而后者有43%。也就是说,金华的服务业优势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但其现代服务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金华软件业曾在2020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当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100.45亿元,首超百亿元,位列杭州、宁波之后,居全省第三。去年金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高于全省14.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21年的7.1%提高到2022年的7.5%,前景可期。
去年12月,金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的战略部署。一些专家认为,这正是拉长服务业长板、补齐服务业短板的好时机。打造国际枢纽城,需要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除了构建高效率现代交通物流外,还可以通过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打造浙中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标志性工程,补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短板,实现比翼双飞,为金华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