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资料图】

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1.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思想。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父亲,更是孩子们的朋友。在家中,他从不摆出一副家长面孔,强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他对儿女温和亲切,是他们的朋友。在家书中,他敞开心扉,什么都谈,自己的想法、工作情况、心理状态、生活困难,都向儿女倾诉。若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绝不强加于儿女身上而是平等地与儿女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正因为他尊重儿女的选择和决定,所以他的儿女也能把自己所想做的、所想学的、所想说的全部告诉父母,并征求父母的意见。这种民主和平等的做法,从他的家书中,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

2.趣味主义的思想。梁启超是个趣味主义者,他教诲子女,无论做学问还是生活,都要有广泛浓厚的兴趣,只有兴趣盎然,才能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兴趣,是生活的源泉和动力。后来,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没有一个做官,他们各有专长,是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3.精神奖励,寓教于奖。梁启超非常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不管孩子是喜欢学建筑、考古,还是喜欢搞图书管理,他都表示赞同。孩子有进步,父母一般都会表扬或给物质奖励。梁启超也不例外,他的奖励都是亲手写的字(包括格言、诗词、对联等),从无钱财之类。他曾经根据谢国桢老师给梁家学生的成绩评分,奖给一子二女每人一副小对联,儿子思达因为成绩突出另加两幅字。思达兄妹将父亲的字作为座右铭,高悬室中。梁启超用这些字作奖励,正是他“精神奖励,寓教于奖”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4.在孩子的学习和做人方面严格要求。有一次,次子思永和一位小朋友扭打起来,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然严厉地批评了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在思永给出了满意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之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5.在孩子生活上以“爱”相扶。梁启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他时常给他们写信,称他们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他又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鼓励他们向上。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变成一种力量,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三、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这个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时代,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合格的家庭教育,怎样教育子女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1.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梁启超极其重视这一环境的营造。首先,他和两个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一生和睦。梁启超与第一位夫人李惠仙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对第二个妻子王桂荃,梁启超像对结发夫人李惠仙一样尊重。夫妻的深厚感情,为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他极疼爱孩子们,称他们都用昵称,如称大女儿思顺为“乖乖”、“宝贝”,小儿子思礼为“老白鼻”(baby)。吴荔明记称:“当年在家吃饭时,除了梁家几个较小的孩子不上桌吃饭,每天都有一大桌人吃饭,大多是亲戚寄养在这里的孩子。

2.挚爱不等于溺爱。梁启超将忧患意识巧妙地融入家庭教育中,他要求孩子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独立自强,遇到困难不悲观不气馁,在困苦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磨练人格。梁启超的子女不负父望,艰苦奋斗,终于走向了成功。

3.教育就是教子女做人。梁启超非常注重他们的道德培养,一再要求他们生活朴素,热爱生活,注意结交益友,做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 德育教育 奖励 误区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35-02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端。出色的教育造就出色的孩子,出色的父母是孩子成才的最重要的老师。然而,在现实中,面对"家庭教育"这个题目,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父母如愿以偿,而有的父母则事与愿违。原因何在?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家长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致使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期望过高

现在,一些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唯一的出路,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有饭碗了,否则就没有生存之路。他们认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认为 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即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不要紧,认为懒只能使他变成"虫",而学习好就能成"龙"。家长的这种思想对孩子是极为有害的。有的家长所期望过高,往往"拔苗助长",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成绩再不如意就对孩子恶语相加,如"你怎么象个弱智?""我怎么生出你这个傻瓜!"等等。长此下去,结果只能是使孩子形成不良品德:与父母关系逐渐疏远、对立,直至消极抵抗。这种现象说明:做家长的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缺乏对孩子认知领域的理解,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误区二:过分溺爱

如今,每个家庭的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接受着来自父母、亲朋等各方面的爱,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爱的"海洋"里。诚然,这些爱都是极正常的。但是,爱要有一定的尺度,如果超过这个尺度,就变成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不良品德。

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经商,家庭条件很优越。但是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得把他放在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当然视他为"掌上明珠",对他宠爱有加,再加上父母源源不断的以金钱的方式付出的爱,使他从小就娇生惯养。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总是能有求必应。这样就使他逐渐养成了任性、霸道的性格。上学时他为了讲"哥们"义气,常常找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大肆挥霍,父母也从不过问。后来,这个孩子迷上了网吧,常常几天不回家。这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使用"暴力"让孩子学好。但是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孩子离家出走。他的父母痛苦不堪,不得不承认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不良品德就在这种溺爱中形成了。即使周围有温暖的感情,也很难再学好。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亲情的可贵。

误区三:交换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往往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交换条件。如:"成绩提高了就给你买电脑","期末考好了就带你去某地玩"等等。渐渐的,这种方法教育出的孩子,逐渐会变成没好处的事情绝对不干的功利型儿童,缺乏奉献牺牲精神。当父母没有遵守约定时,他们会强烈地反抗,孩子的不良品德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要想培养自觉性强的孩子,就不应该随便开出交换条件。

误区四:不断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社会的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上进心,成绩一落千丈,最终破罐子破摔,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与他的表妹同在一个班级上学。因此两个家庭常在一起讨论孩子的学习问题,并不可避免的进行比较。男孩的家长常说:"瞧妹妹多聪明,这次考试又得了100分,你怎么才得99分?""妹妹英语学得真好,你怎么这样不开窍?""你怎么这么笨,作文还没有妹妹写的写的好!"本来两个孩子的成绩不分高下,但在男孩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下,男孩失去了自信心,并渐渐产生了厌烦情绪。不仅对父母感到厌烦,还对表妹感到讨厌,经常以仇视的眼光对待她。这使双方家长都感到很尴尬。这种不良品德的形成完全是由家长造成的。

因此,家长应避免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应多看到孩子的优点,以表扬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使孩子在今后的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庭教育相当重要。这就要求家长具有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走出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2]刘研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郑保华.康德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4.

[4]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6-52,100.

[5]周宏.周宏老师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脱钩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的家庭格局也发生了变动,更多年轻的父母走向城市,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孩子留在了农村。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生活学习中没有交流沟通,情感上没能得到很好的抚慰与疏导,这些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产生自卑、疑虑、妒忌、逆反等心理问题。如小班幼儿L,是一个有着乌黑眼睛的聪明小男孩,只是开学已经一个学期了,语言表达还是不清晰,行为习惯还是不能很好的规范,总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采取暴力来解决问题。他的老师多次与家长谈话,逐渐了解了他成长的家庭环境。L的父母离婚,长期由奶奶带,爸爸不在身边。大伯一家人并不喜欢他,哥哥姐姐经常欺负他,几乎没得到父母的关爱。由于从小很少与他人及小朋友接触,所以幼儿的语言发展缓慢,又由于长期受到哥哥姐姐的欺负,幼儿年幼无法反抗,只能在大人没注意到的时候偷偷地进行攻击,以发泄不良情绪。而每次他奶奶送入园时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一切都靠你了,老师。对于老师与她反映的幼儿的情况,奶奶总是说无力教导孩子,一切靠学校,靠老师。

2.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责任意识不强,方式方法简单。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孩子的成长他们只负责衣食住行及身体上的成长发育,而智力上的培养,品德上的塑造,完全是学校与老师的事。因此许多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甚至沉迷于麻将、酗酒等不良嗜好中;或者动不动就吵架,打骂孩子,没有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更少顾及孩子的自尊,不清楚也不注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中班幼儿A,A是个可爱但调皮的孩子,经常捣蛋,所以时不时有幼儿与家长找到老师告状。一次在离园送队时,老师就向A的妈妈反映情况。A妈妈一听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又打架捣蛋,不分青红皂白一巴掌扇到孩子脸上,让孩子一路哭着回家。如大班幼儿W,爸爸不参加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主要靠奶奶的低保与亲戚的接济生活。由于奶奶年迈体弱多病,除了照顾W生活起居外几乎不能对孩子进行任何的教育。W的爸爸更是常年酗酒,经常喝得醉醺醺,不高兴就骂年迈的母亲,打W,致使家庭气氛紧张,孩子整天处于恐惧中。

3.隔代教育,单亲教育,存在大问题。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抚养、教育的责任移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家发现孩子行为异常时,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偏爱孩子为他开脱,不顾事实真相一味袒护。如大班幼儿C,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到大。入园时幼儿完全不守园内规则,见人就打,就咬,喜欢的玩具不管谁在玩必定抢过来,每天在幼儿园至少要打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对老师的教导完全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发现,爷爷奶奶极度溺爱孩子。别人说不得孩子的不好,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暂时的。对于幼儿不该有的行为,比如打人、骂人,乱扔乱砸玩具、生活用品等,在家中从来不予制止。对老师的教育建议不予采纳,甚至认为老师偏袒其他幼儿,没有很好地照顾好C。C的父母更是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经常将孩子带到,为了不让孩子吵闹,更是以金钱贿赂孩子,只要不让幼儿吵他们,任何行为与要求都可满足。从小班到大班,虽然幼儿的行为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却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从一方面可以看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另一方面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造成了C的反常行为,致使三年的幼儿园教育没有达到很好的塑造品格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

二、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原因的解析

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隔代教育出现的代沟问题越发的明显,祖辈的溺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认为教育是学校及老师的事情,家长在教育中所占的作用不大,家园经常脱节。再者,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思想等素质水平较低,制约了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缺乏与教育专项投入的不足,宣传不到位,无法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针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缺失德育教育的几点策略

几个小例子,一隅三反,充分说明了现代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德育教育缺失,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也有着市场经济时代农村家庭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牺牲孩子教育为代价的无奈。

1.转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农村父母参与幼儿教育的责任心。早在1927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双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发挥充分的功效。”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一切事情都会在家庭里折射的反映出来,而学校里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亲母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家长再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学校,依赖老师。只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的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所以应使广大的农村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教育的责任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分担当起“第一任老师”的角色。

2.帮助农村家长提高德育教育认识,树立“生活德育观念”。俗语讲“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奠定孩子一生性格的最重要阶段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如果父母不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在孩子一生中所发挥的作用,让苗子长歪了,如何指望长大后成为苍天大树呢。家长应该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家长应及时表扬,说出不文明礼貌的话语时,应及时制止,并说出不能做的原因。对孩子与同伴间的争抢、打骂等现象,家长应冷静处理,帮助幼儿分析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有父母的帮助指导,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3.老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携手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三者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利用幼儿园与家长工作的开展为契机,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教专刊等向家长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教育措施策略;讲述成功家庭教育实例以及经验,大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形成科学的、民主的、关爱的家庭教育方法。并通过一些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教育宣传。除以上几种方式外,也可以向农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订一两份有益智力的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充电”的教材,家长充“足”电,才能给孩子“输”好电。其次,教育孩子要加强农村一线家庭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对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选拔,设置课题进行相关性的研究,最后实现教师队伍中对家庭教育人人关心,人人学习,人人有一套方法的良好局面。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6-02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存续至今并在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颗璀璨的后起之秀明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这其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所谓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作为文化的重要承继地和群体,自古以来家庭作为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础组织。从共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出发,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中内蕴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这一教育行为中所渗透和表现出的是社会传统、被家庭主体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文化因子、意识形态。因为家庭教育是以个体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家庭教育中所彰显的不仅是家庭单位的隐性文化价值,更多是凸显社会历史文化和伦理规范,从传统意义出发,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培养个体认知意识教育的始发地,充当塑造公民的职责。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1]12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

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3.从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学生个体间的文化素养程度不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中医院校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细分受教育学生特点,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甄别,采取不同的对策,确保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求,为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打下基础。德育教育所面对的受教群体不是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者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受教学生,从其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和发展学生个体的参与德育学习、应用德育教育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受教学生不加任何细分和层次化德育,是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孟子・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孔子.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4.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指导下,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合法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于困难之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帮助他人当作应该做的事,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甚至事过景迁,见死不救。

3.艰苦朴素。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比较富裕,孩子消费也追求高档次,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丧志,走上社会后,有的不能自食其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及师长,关心和爱护别人.不但在家里这样,在社会上及邻里间也要这样。

5.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长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6.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听道的说教太多了,而这些说教是普遍地向着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人而宜,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

2.经常同孩子交流。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6.家长要不断提高思想及文化科技水平。家长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及文化科技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不会太好。如果文化科技水平在段时间内不能提高,为了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应尽快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6篇

家庭德育教育误区对策德育水准是人的灵魂,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忽视德育教育,良好品德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德育教育所能达到目的,也不是今天你想培养明天就能成功完成的,那种电视上的大恶人被一件事所感悟就改邪归正,浪子回头金不换则少之又少。古今中外许多贤人早就知道了品德培养的重要性,知道培养一个德才兼备人的艰辛之路。所以从小就注重对孩子正确品德的培养,但由于受到社会的直接影响,许多家长效仿所谓“能人、成功人士”没有很好的品德修养也能发大财坐豪车,因此放松了品德教育。因此,许多家长在德育教育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重智力轻德育。

由于中考高考的原因,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十分重视,重视分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很多家长凑在一起更多的是谈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却很少评价孩子的道德修养。有的为了智力投资,特殊专长能力提高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的地步。而面对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却是不屑一顾,甚至在孩子面前说:“看他多傻”。家长没有一个正确的德行标准,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明白品德好,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才是好孩子。

误区二:重视一时的说教而忽视自己平日的言行。

有家长能看到孩子的品德修养有问题,也很想好好说教,在孩子有了错误时,义正言辞的教育一番,教育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讲的头头是道,而自己待人处事又是遵循另一套原则。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迁就型。多数家长以为自己在善待孩子,什么都迁就他。例如,孩子总想多看一会动画片,多玩一会游戏,在孩子不过分的小要求之下,家长都想做一个善待自己孩子的好父母,就会迁就忍让一点,但一次次的迁就和忍让,会让人的“贪婪”“放任”本性一次次突破父母的底线,最后的结果就是到父母不想忍受的那天,就是父母轻者训斥或歇斯底里的吼叫,重者“怒不可遏”,父母会将孩子“修理”一番。归根结底是父母的迁就造成的结果,是由于父母德育教育的技巧不当,从而造成了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溺爱型。有的家长的任务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不受别人欺负,不受罪,在别的孩子面前风光。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休息娱乐、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大小事父母包办代替。大量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非常普遍。部分家长对孩子爱的过分,爱的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过分依赖型的孩子,孩子人格扭曲,道德水准底下,无益于家庭、社会。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没有主见。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言听计从,像个“小鸟”一样乖巧的好孩子,但是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孩子变本加厉。

放纵型。有的家长确实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孩子最重要,实际上每天陪孩子的时间几乎很少。这部分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以疏导管理。家长们有时候凑在一起常常感叹,现在的子女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轻不得重不得。更不用说那些“日日麻将声、夜夜闻酒香”,家长的教育下,孩子的品行会得到升华了。

误区四:隔辈教育和替代教育。

许多家长由于工作、接送孩子方便,或是自己想图清闲,或者是长辈退休无事喜欢孩子,把教育、抚养的事情让位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有多少有经济实力家庭聘请了保姆,他们把主要任务放在了看管孩子,只要孩子吃得好、玩得好全家都高兴,而对孩子的身体意志品质、心理成长必备因素则关注度不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和保姆的“无微不至”关爱中滋生。

家庭德育教育的对策:

对策一。搞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作为家长要扭转“以己代师、重知轻德”的做法。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只有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策二。做好言传身教的作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言而有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孩子就是每个家长的缩影,看看孩子就知道我们家长做的怎么样,称不称职。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千万莫想一口吃个胖子,打铁先要自身硬,加强自身修为的同时又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努力做到教育“润物细无声”。

对策三。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要尊重孩子,真诚与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其次对爱要有爱,但是不是无原则的宠爱甚至是溺爱。溺子如害子,不少家长很疼爱孩子,什么都尽量满足,看爱来是爱孩子,但其实是在害自己的孩子。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将来只会自私自利、骄横嚣张,没有爱心,没有宽容之心,更不会讲究社会公德,也不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对孩子的管教要适度,不能忽冷忽热,不要把父母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忽严忽宽,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德育为本,德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本位"的农业社会,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因此,中国历来主张先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尤为突出。为了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古代思想家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规范,形成了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德育思想中,家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人的青少年时代工作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段时间的思想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取向,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在维持生存和生计上的重要性很大,而个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土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之内,家族就象一个个无形的人为堡垒,也是每个人最安全的避风港。

由于家庭本位的原因,德育展开又是围绕家庭开展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能否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关系着社会是否能够长期安定发展。所以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家庭的教育.尽管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或具体目的,但首重德育则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停留于诏诰教喻和理论探索,而且也付诸在不同层面的德育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的家庭德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道德教育;或为了使子女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而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或虽然对子女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却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还有个别的独生子女父母仍然抱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子女的早期道德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解决这些同题.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家训中家庭德育思想的合理成分,扬长避短,推陈出新。而且,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思想,仍然是值得提倡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教育。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孝悌为本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家庭关系也是国家秩序的逻辑起点。"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就是说:每个家庭都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整个国家便随之稳定、繁荣。"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中国古代普遍认为,对家庭成员的伦理教育,使之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以至于社会生活中,才能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而伦理教育的重点,就是孝悌观念。《论语o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孔子把教育中的孝悌观念放在了家庭德育的首位。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王庖麟的《三字经》中,也把孝悌放在了"十义"的首位:人之伦、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凡训蒙,需讲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思想普遍认为,家庭德育应该由人最基本的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入手,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这两者就是德育的根本,有了"孝悌"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二、提倡仁爱

在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体系中,"仁爱"是"孝悌"之外一个重要的人伦原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教育体系中很有特色的部分。仁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纽带,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道德方法。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提倡仁爱的原因是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关怀,形成浓浓的家庭亲情,推及到社会既是希望能够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说过「仁民而爱物孟子说:「仁者爱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孟子给我们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应该爱人,同时,在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感谢,要懂得他人的付出。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又另一个人的存在产生的。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所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罗光先生言:我的生命乃一大善,生命便常播散生命,播散生命所有.我和人和物相接触时,我愿以我所有播散给别的人和别的物,同时我也接受别的人和别的物给予我的善,我愿还报以善,这种善的往返,就是爱的旋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一、家庭道德教育要及早进行。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反应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家庭教育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问,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童稚之学--当以先人之言为主。""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早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避免形成不良道德品之后重新塑造的痛苦。"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同时,中国古代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储备知识和形成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然提起,尚可数行成诵。""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晋代葛洪说:"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显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学业和知识不断增长的时候,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能够协助其道德判断和道德精神的提高。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

在《论语·子罕》中有记载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及,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王通的《文中子·立命》中也谈及孔子先教《诗》、《礼》后教《春秋》、《乐》、《书》、《易》,体现了循序渐进思想。至南宋朱熹进而主张先"从细小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王夫之也说:"大小粗细,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而以小子属性之不齐,蛄且使其小且粗者,俾其事之易尽,而以渐得其理,然后授之以大且精者之事,而以用力之熟,扩充有自,则大且精者之事可得而学矣。"颜元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三和《习斋记余》中也多次论及此道。

颜之推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过程。《家训》举例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功业。"人的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多次行为积累而后善成品质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某些阶段,而应该贯穿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孩子长大成人,远离父母,甚至已经形成为三千人将领,年龄也已过四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家庭道德教育的结束,父母对他们仍有教育的义务。家庭德育的这种反复性、过程性,说明了家庭德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经常不断地进行,才能最终"成其功业"。

第三、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注重教育的互动性、相互性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在互动性和相互性上的表现父慈子孝体现教育的双向性。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提倡孝悌的观点,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的方法是很科学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单项的,父慈子孝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处理父子关系和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观点.父慈子孝的观点是孔子提出的,孔子坚持"父父,子子"的主张,要求做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孔子认为做父亲的应该对孩子慈爱,但是孔子所说的慈爱,并非单纯的父爱,更不是溺爱,而是包含了教育的内容.《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子的记载有两条,而这两条都是教儿子孔鲤(伯鱼)为学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另外一条是: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胑而立也.其中就表达了孔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劝导式的,而不是强迫式的。

注意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作用。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要做出努力,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对受教育者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亲身示范。孩子对父母的仿效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勉强和强制,人在幼年的时候,思想尚未定型,最容易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对孩子有很深刻的教育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也符合一般的德育教育的规律。

教学相长的观点体现教育的互动性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人所倡导的师生之问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传统。学生通过学习而知自己的不足,以此反省自己,努力学习。教师通过施教而知自己尚有不明了的地方,以此而自强不息,教与学两方面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上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当属《礼记·学记》,它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论述了这一思想较好的还有韩愈,韩愈名篇《师说》记有:"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王阳明应当说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楷模,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盖教学相长也,诸生类善,当自吾始。意思是鼓励学生"谏师",批评指出老师的缺点错误,而老师应乐于接受。王阳明还直呼"当自吾始",要从我做起。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德育原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通过深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众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即道德、智力、性格、能力、志向、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教学,这方面的例证,《论语》记述颇多,最典型的一例是《论语·先进》中一段记载:一次,子路冉有两人都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使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迷惑不解。孔子向他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说,平时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鼓励他;而子路胆量超人,做事鲁莽好胜,所以要抑止他一下。这种有扬有抑、补偏救弊的教育,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辩证法。孟子、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并有所发展。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及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指出为适应不同程度和才资的学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苟子则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实际,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并总结出九条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如"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等等。我国古代若干德育原则及对现在思想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当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与过去相比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容易滋养青少年自我中心等缺点,加上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父母更注重青少年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阻碍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人格的建立。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方面,发挥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的现代价值。

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德育职能。现代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功利性比较强的教育职能,传统家庭教育倡导以德为先,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其耦合家庭血亲性的伦理意义。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推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能持家,何以国为"的观念,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从小事细微处着手的理念,培养青少年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当今社会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对家庭和社会都多少缺乏责任感,也惧怕承担责任。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十分注重从社会需要角度,培养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要使青少年从小形成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心态是每个家庭首要的。

总之,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上面所述,挂一漏万,但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德育思想史[M]江万秀李春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1版

[2]德育心理学[M]陈安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第1版

[3]家庭德育与子女成才[M]刘英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1版

[4]中国传统教育导论[M]王炳照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5]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朱贻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1版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8篇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由此可见,德要远远超过才。包括现在的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一个人的品行,有德无才的人可以培养使用,无德有才的人坚决不用。由此可见,品德短时间内能练成的,是需要从小来培养的。

一个人出生后,首先相处的是家人,生活的环境是家庭,家庭的氛围、家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何在家庭生活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进行了一些调查、观察和访问、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潜移默化,寓教生活

家庭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时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教学计划,重点不是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另外,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由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模仿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更多效应。

有一次,邻居带着她家一岁多的孩子在楼下玩,可能是担心孩子被摔着,大人把地上的碎砖头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孩子也跟着一起捡,拿不动,就去捡树叶,然后摇摇晃晃的走向垃圾箱。这时孩子不知道家长在做什么,但却具有了模仿性。可见,大人的行动影响这孩子的行为。

我儿子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偶尔听到奶奶叫孩子的爷爷“坏老头子”,孩子很快学会了,见到爷爷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四个字,尽管爷爷笑哈哈的,还夸自己的孙子说的好听,但我总感觉不舒服,也许小孩子是觉得好玩,告诉儿子不能这样称呼爷爷,不礼貌,奶奶是和爷爷开玩笑的。差不多将近一个星期,儿子才忘掉这句话。因为孩子还不具有成人的辨别力,无意的多了,就会变成有意的,不能因为恶小而为之。所以,相对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

二、隔代教育要亲,但不能娇纵

“隔代亲”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从儿子的成长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和奶奶在一起,孩子就会变小,会吃饭也变得不会了,得让奶奶端着碗一点一点的喂,玩具玩过了有奶奶来收拾,并给自己冠上“我现在是可小可小的宝宝”。外出,看见想要的玩具就得买。我告诉老人不能这样惯这孩子,老人有老人的一套育儿经:小孩子就得撵着喂,这样才能吃饱;幼儿园里自己吃不好,在家休息就得让她好好吃;玩具又花不了多少钱,一个孩子还不给他买啊?!现在他又不懂什么道理,大了自然就知道了!老人的出发点是要好的,这可以理解。但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家长也要适时的扶持一把,就想对待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改修剪的就得修剪。

三、父母要做孩子身边的大树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与途径。

记得有一段时间,儿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说一句“等一会儿”,本来可以立即做的事情,也要故意等上那么一两分钟。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我百思不得其解,儿子怎么学来的这句话,后来我和她的老师交流,老师说“在幼儿园里没听她说过这样的话”。还是儿子的提醒让我恍然大悟:

我在洗碗时,儿子让我帮她倒水喝,我说等一会儿。儿子说“你总是让我等一会儿。我非常渴!”我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帮儿子倒水。我终于明白了儿子的“等一会儿”从哪儿来的了。

回想一下,其实不只一次、两次,我这样说过。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终身受益,将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终身受损,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甚至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四、家庭成员人人平等

现在家庭中都是一个孩子,好多事情以孩子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就从吃零食开始,和老人在一起时,先让老人吃,然后和父母一起分享,让孩子意识到这些食品不是给她自己的,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在礼貌问题上,孩子帮助父母做了事情,父母要对孩子说声谢谢!如果做的不对,不能给自己找理由辩解,承认错误,并对孩子说声对不起!会对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家庭中的德育不必是刻意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启发孩子通过换位思考亲自去感受和体验,从中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心灵的绽放,让我们共同携手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

参考文献:

[1]陈芳编著.《与孩子相处的艺术》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9篇

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如果没有了爱,教育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班主任做为教育的主导者更是如此。此篇文章从对我班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并结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谈了教育源于爱----家庭的爱、学校的爱。

关键词:爱;家庭;学校;宽容;鼓励

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政教处展开的各项德育工作也是紧紧围绕爱生教育,自我校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项目后,王校长专门组织我校全体教职工进行爱生学校项目的培训,从学校的工作方向可见德育教育之基石是爱的教育。下面就我所带的初二(3)班学生家庭现状的调查,初浅的谈一谈爱的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性。

我班现有学生39人,年龄在13-16岁之间,其中父母是农民的有13人,约占33.3%,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小学的有17人,约占44%,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自己在外租房独住的有11人,约占28%。从这些数据以及平日与学生的相处可感知我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家庭文化状况不是很理想,虽然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很狭隘,很难实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教育的方式、方法。

我在这里不是说农民就没有水平教育好孩子,虽然他们大多心地善良,但是他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可能很直白,不会从孩子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使得孩子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且他们一年大多数时候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也无暇去顾及孩子更多。

比如,调查卷中父母与自己最多的对话是“赶快学习”“又在看电视”“考的这么差,成天都在学校干什么呢”“再不好好学习就回来种地或打工挣钱去”……诸如此类的话大多都是以命令或责备的口气来说的,只是把孩子简单的作为服从者和被责备的对象,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虽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认识不稳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有些孩子的现有文化程度已高过自己的父母,所以对这种绝对的服从关系心里不能服气,为了体现自我个性,有时就会和家长对着干。本学期九月底,我班一名学生有一天不明原因没有来学校,之后一连9天旷课,我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却没有人接,中午请班里的两名学生去其家长工作之处探个究竟,学生回来说家长也不清楚去哪了,这下我有点着急了,继续打电话,并找其家长,最终得到的答复是该生不想上学了,究其原因是孩子觉得“父母太烦了,成天就是学习学习,自己却在家里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再加上唠叨,所以对学习厌倦了。”可见,该生家长平时与孩子几乎不存在沟通,只是一味的简单重复说教,没有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的教育当然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那么这个家长的教育空缺就只有学校教育来填补了。

新课程理念下,老师的职责不在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要有意识的融入感情,充分发挥人的情感潜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其爱学习的欲望。我班有名学生学习成绩还不错,在我班处于中上水平,且比较机灵,却也不想来上学了,我心理清楚他的本意不是不想来上学,只是以这样的行为对抗父母的简单的缺乏情感的教育方式而已,所以我和他的谈话以触动他的内心为目的,对其表现出宽容、关爱,及对人生观进行引导,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理解。最后这名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很内疚,不好意思。这让我想起了郑渊洁的作品《舒克和贝塔历险记》中的一句话:“对一个人的最大惩罚,就是宽容他”。同时,这件事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爱的教育;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平时应该经常与他们沟通,尤其是其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换位思考,而不应一味的训斥,责怪。要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和老师的理解和关爱。

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一个字: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学生的人才会教育学生”。而这也正是以我班学生为代表的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所缺失的一部分。

我班有些学生来自内地,父母在此地要么务农,要么打工,为了孩子能就近上学,在学校附近为孩子租房独住,这种情况在我班就占到了28%。十四五岁的孩子虽然已近成人,但仍需要疼爱,需要释放情感,需要有人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是这些独住的孩子却没有这一切,放学后, 他们回到租住的房子,一个人面对四壁,面对空寂,没有人关心疼爱,没有人问寒问暖,享受不到一顿现成的热饭菜,时间长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自己用还不够结实的臂膀去承担本应父母为他们承担的一切。因此班主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尽量走进他们的心灵,滋润他们的心田,用自己的爱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让他们能够在这片天空下快乐的学习、成长,不至于最终因为缺失爱而变得冷漠。在我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从平时我对他的观察发现他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尤其热爱班级,很有正义感,老师交待的事情都能很积极地去完成,虽然他脸上的表情不丰富,但心里很知事,我较为欣赏。十月份学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行了校园体育节,我为了抓住这样一次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机会,使劲地为同学们打气,鼓劲,当然他们也没有让我失望,在五个比赛项目中拿了四个第一,尤其该同学在4*100米接力项目中功不可没,可惜的是在拔河比赛中,因为其他班同学有意滋事而发生了打架事件,本来他是无辜的,但因为自卫还了手也成了有过错的一方,对此他想不通。我把家长请来配合沟通,却没想到其家长一进来就是不停的责备,该同学看似坚强的外表终于掩饰不住脆弱的内心,泪水夺眶而出,当时我不知该说什么好,于是回避了,因为我读懂了他的眼泪:父母平时很少在身边关心自己的温饱,难得见面之后却只是责怪,泪水中掺杂着太多对于这样简单粗略教育的埋怨、委屈。我在想,老师能给予学生的爱毕竟是有限的,就让我对他们尽量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斥责;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批评;多一点笑容,少一点严厉吧。

学生有成绩高低之分,但绝无好坏之别。不论是家长还是班主任,都不应该仅以成绩为定论,去评价或教育他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尤其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过分严格的要求,极易激化矛盾,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如果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学生反而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自觉努力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孩子蹒跚学步摔倒时,我想大多家长会搀起孩子继续赶路,而不会去想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对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性,更不会用更多鼓励的语言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了。而等孩子进入学校,如果犯了错误或成绩考的不理想,这样的家长可能面对孩子除了批评还是批评。批评虽说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批评也是一种爱。老师要怀着一片爱心去批评, 决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批评之余就将批评转化为鼓励,鼓励也是一种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良药, 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可使他们信心倍增,自尊向上,勇于进取,努力奋斗,不但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还有可能使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跨越。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10篇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南部,是藏、回、汉等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由于受历史、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受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对孩子的家庭、特别是家庭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本文从自己的教育感悟出发,就甘南藏区学生家庭道德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甘南藏区 中学生 家庭 道德教育

一、家庭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市场经济引领下的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成败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正确价值观塑造。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被一致视为是家庭和学校的首要任务。说到“教育”这个词,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家长所满意的教育,大多情况下,老师们只是按照同一个规则要求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教育职责,而被老师们认同的教育规则和要求,不一定适合不同家庭的孩子。所以就德育教育而言,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德育是当前每个家庭所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甘南藏区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

由于甘南藏区大多家长知识文化层次低,不懂教育,又不肯学习。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仅仅限于“不能干坏事,做好人”的说教教育,德育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内容。

2.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

在甘南藏区许多家庭父亲就是一家之长,家长制作风比较突出。当孩子做错事情时,不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教育感化,不会和孩子平等对话沟通,认为父亲和孩子讲公平、谈平等就是犯上作乱。孩子若犯了错,就横加指责,甚至动手体罚。因此,孩子犯了错也因害怕家长体罚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3.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对孩子缺乏信任

甘南藏区孩子个个能歌善舞、性格开朗。但有一个共性,就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拘谨,不敢直视陌生人的目光、胆小害羞。究其原因,就是家庭疏忽了对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担心孩子犯错误,把许多本来孩子能做的事情家长代做了。孩子在生活中缺乏大胆实践,办事能力和沟通水平大大受限,学习生活中表现得很不自信。

4.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受家庭受教育整体水平的影响,甘南藏区许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说话很随意、轻易许诺却不兑现诺言,而且有些家长自身就有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等不良习惯,这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对策

1.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藏区中学生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知识面比较狭窄。往往重视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此,家长必须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②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知恩图报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家积极营造尊老爱幼、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和谐氛围。

③激发爱国爱教热情。藏区孩子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思想里有许多劝谏信徒爱国爱家、为人处世的故事。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的素材。

④培养独立的人格魅力。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勇敢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独立的人格。

2.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①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孩子进步的力量源泉,70%来自父亲和母亲。“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保持同孩子交流。在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感情交流和平等对话,只有在亲情之间的情感交流中,家长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才能畅开心扉面对家长。

③要以鼓励为主,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学生随着知识见识的不断增长,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如果家长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孩子从心里是不能接受的。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和表扬,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努力。

④家长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家长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不会太好。

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甘南藏区这样一个家庭德育教育普遍缺失的教育落后地区来说,教不好书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而育不好人则是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责任。因此,重视家庭德育教育对甘南藏区孩子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俊春.加德育教育构建和谐家庭【J】.黑龙江教育,2006

【2】张延琪.实施德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