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扩张发展之下,必然带来了不少隐患。

作者 | 何乐

来源 | 经理人融媒体中心


(资料图)

近日,爱尔眼科董秘在投资者互动问答平台的答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针对同一ID用户的多次提问,爱尔眼科董秘统一回复表示:“近三年来,你费尽心机、绞尽脑汁、颠三倒四地反复提问近百次,谢谢关注!”

爱尔眼科董秘“不耐烦”的回复,和平日里董秘的形象和答疑态度差别较大,这引发了人们的讨论。有网友认为,这和艾芬医生有关。而持续了三年左右的艾芬医生和爱尔眼科的医疗纠纷也在前段时间宣布判决。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呢,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

不过,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爱尔眼科(300015.SZ)作为国内眼科医院的头部企业,为何屡屡出现医疗事故纠纷?近五年来,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累计为59.44亿元,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用高达27.97亿元,而公司的研发费用则仅有9.08亿元。作为一家专业的眼科医院,在广告上如此重视宣传,是否合理呢?

董秘答疑惹争议

翻看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的内容可发现,ID为 irm1424****的用户在平台上的提问较为频繁。7月11日,该用户提问:“2023年6月23日,聊城爱尔眼科因存在不合理使用医保基金项目19项被聊城市医疗保障局行政处罚1.956万元。请爱尔眼科不要答非所问:爱尔眼科为什么三番五次因不合理使用医保基金项目被罚呢?”

对此,爱尔眼科董秘回复:公司以患者为中心,坚持合规经营,有错必改,举一反三。同时,请提问者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原则,不必渲染、夸大,避免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8月1日,其又提问:“白内障治疗程序要求,白内障手术前必须有裂隙灯拍照,作为病历一部分,有助于堵住白内障“阅后即焚”的套保漏洞。请爱尔眼科不要答非所问:推广裂隙灯拍照,是否有利于白内障手术流程中的“阅后即焚”的套保漏洞呢?公司依照相关医疗规范开展医疗业务,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因套保被罚款呢?”

从7月底到8月初,该用户多次提问,问题涉及才财报具体项目、爱尔眼科被处罚事宜等,对此爱尔眼科回复了上文提到的内容“近三年来,你费尽心机、绞尽脑汁、颠三倒四地反复提问近百次”。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该用户的多次提问,爱尔眼科此前就曾回复“可向前翻阅,请勿浪费公共资源”、“建议你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等。

投资者互动平台作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回复投资者的疑问,做好信息披露、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是董秘的基本职责。在“上市规则中”有对董秘履职的要求:董事会秘书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财务、管理、法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

而爱尔眼科董秘“不耐烦”的回复,实为有损公司形象。不过,导致爱尔眼科董秘情绪“失控”的原因,其在个人专栏中解释,“根据同事收集的情况,自2021年3月20日开始,这位ID为 irm1424****的用户持续在互动易平台上进行导向非常明显的‘提问’。在过去的2年多时间,已经提问爱尔眼科79次,提问中反复使用类似‘犯罪’‘造假’等触目惊心的词汇,攻击性极强。

针对这场董秘答疑争议,有人认为这和艾芬医生有关。但艾芬医生在微博回应“与我无关”。

今年6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医生和武汉爱尔眼科持续了三年的医疗纠纷终于有了新的进展。6月9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艾芬败诉,判决指出:“艾芬是专业的医疗人员,应当明知医患争议应当按法定程序处理。”“未经专业机构鉴定、未经医疗事故或民事诉讼等程序进行处理并作出相关认定之前,或武汉爱尔予以认可之前,不能得出武汉爱尔的诊疗行为确有过错并造成艾芬相关损害后果的结论。”

6月19日上午,艾芬在微博上公开向主刀医生王勇道歉,但保留继续申诉的权利。而王勇医生在下午回应称,因艾芬的道歉未经终审判决书裁定的“需经法院审核”,且继续歪曲事实,因此拒绝接受。王勇医生称将依法申请法院对艾芬强制执行,视情况再行起诉。

2020年,艾芬医生自述在爱尔眼科遭遇医疗事故,自此拉开了她和爱尔眼科的“战争”,期间,她与网民陈某对全国各地爱尔眼科分支机构持续进行“监督”。与此同时,有关爱尔眼科违规骗医保、收转介费、医疗事故多发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在2014年至2020年,爱尔眼科作为当事人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共计81起,医疗纠纷频发,其中涉及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等多个省份。

关于近日董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的答疑争议是否与此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爱尔眼科作为第一家登陆A股的眼科医疗机构,目前其在行业中处于头部地位,其发展动态值得我们关注。

高速扩张下暗藏隐患

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眼科连锁医疗机构,主要从事各类眼科疾病诊疗、手术服务与医学验光配镜,目前其医疗网络已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欧洲、美国、东南亚。

据凤凰财经梳理,2014年时,爱尔眼科旗下品牌医院、眼科中心有71家医院,其中,上市公司旗下54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17家。而截至到2021年底,爱尔眼科旗下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共有723家,其中, 中国内地610家(上市公司旗下292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318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93家,东南亚12家。

2021年品牌医院、眼科中心等是2014年底整体10倍,公司旗下医院数量是2014年的5倍,并购基金旗下医院数量是2014年的18倍!

医院规模如此快速增长,实际上是源于爱尔眼科并购基金模式和“合伙人计划”的实施。2014年,爱尔眼科宣布成立“上市公司+PE(私募机构)”型产业并购基金,即公司出10%左右的资金,然后由金融机构、金融公司和个人等出资剩余部分,该基金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孵化新医院。

宣布设立产业并购基金不到一个月,爱尔眼科就发布了“合伙人计划”,公告称该计划实质是“公司搭台、骨干唱戏,资源共享、高效激励”。

并购基金和“合伙人计划”相互配套,前者新设或收购医院,后者帮助医院快速搭建管理团队,激发员工积极性。这一“合伙人计划”不仅实现了与医生的利益捆绑,还吸纳了资金。

就是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爱尔眼科实现了飞速发展,品牌医院、眼科中心等数量翻倍增长,一跃成为了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眼科连锁医疗机构。2014年,爱尔眼科的营业收入还只是24.0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09亿元。2022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已经涨至161.1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5.24亿元。8年之间,公司营收涨了6倍,归母净利润涨了8倍。

高速扩张发展之下,必然带来了不少隐患。除了艾芬医生和爱尔眼科的医疗纠纷事故外,有关爱尔眼科违规骗医保、收转介费、医疗事故多发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而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的质疑,或许其中存在一定的关系。

爱尔眼科在财报中也坦言,公司通过参与投资产业并购基金,许可其投资、设立的医院使用公司指定商标及“爱尔”字号。授权使用品牌医院可能因执行不到位、操作失误、理解不当等原因导致无法达到公司提出的运营标准,严重时可能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等风险事件,影响公司整体品牌形象。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存在品牌风险和诉讼仲裁风险。

对比近五年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情况来看,二者对比悬殊,而且爱尔眼科在广告宣传上,尤为重视。2018年至2022年,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分别为8.26亿元、10.49亿元、10.66亿元、14.47亿元、15.56亿元。其中,销售费用中,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用是支出最大的一项,比人工费用还要高,分别为3.71亿元、5.13亿元、4.94亿元、6.95亿元、7.24亿元,占销售费用比重高达44.92%、48.90%、46.34%、48.03%、46.53%。

同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0.97亿元、1.52亿元、1.64亿元、2.23亿元、2.72亿元。近五年里,爱尔眼科的研发费用还不及销售费用的七分之一,和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用相比,也是不及其二分之一。研发费用不仅支出较少,而且增长缓慢。对于一家眼科医院来说,专业的人才、尖端的技术才是一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广告上过度宣传,一昧追求规模,或许会适得其反。

此外,爱尔眼科通过并购基金模式孵化的新医院,往往是通过溢价并购而来,由此造成的商誉已经出现过高现象。

2018年至2022年,爱尔眼科的商誉分别为20.62亿元、26.38亿元、38.78亿元、43.17亿元、54.58亿元。同期内,爱尔眼科累积计提商誉减值分别为1.28亿元、4.48亿元、7.88亿元、9.87亿元和11.27亿元,计提商誉减值的金额在逐年走高。

最新业绩显示,截至2023年Q1,爱尔眼科的商誉已经高达58.85亿元。巨量商誉之下,不仅会影响净利润、也会给爱尔眼科埋下较高的减值压力,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或许难以低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