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小姐冠军出炉,可在一天有八百个瓜(不是)的互联网,迎接“香港小姐”诞生的,还有历届港姐的大PK——
新港姐的诞生,仿佛总让人想起曾经那个神仙打架的时代。
网友们在上世纪港姐的cut里疯狂舔屏神颜,大声说:“我可以!!!”
【资料图】
却在如今港姐的宣传照下,留下多少带点阴阳怪气的评论:“我也可以哦~”
今年港姐三甲分别是冠军庄子璇、亚军王怡然、季军王敏慈。上流君实话实说,可以说她们不够惊艳,但颜值还是超出平均线的。
随着评选结果的诞生,虽然不少人还是照旧留下一句“一届不如一届”的评论,但更多人则表示意难平。
网友们心疼的10号选手陈霈琪是港大硕士,端庄大气、外形优越,有古早港姐内味儿,以至于#香港小姐10号意难平#的词条冲上热搜。
△点开热搜之前:我倒要看看;点开热搜之后:为什么不是10号?
不得不说,这股意难平的热度太高,几乎都要盖过本届赛事的另一大“亮点”了——
为了顺应AI时代的浪潮,TVB直接让AI生成每位港姐参赛者50年后的样子,让身穿闪亮旗袍的年轻美女和奇奇怪怪的阿姨进行一场深情对话。
AI技术确实不是很先进,节目视觉确实也很阴间,观众忍不住再次发问:你们TVB是怎么回事啊?
过路网友摇摇头,直接给TVB判了“straight”:主要还是你们港姐真的难以服众。
回顾2023港姐选秀伊始,现场主持人就曾大胆开麦:“有可能看照片是女神,有些现身就变成外星人。”
今年风头很劲的王敏慈,从初面开始就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被动“碰瓷”了好几位前辈。
有媒体评价她有点像早期混血感十足的AB,还有不少网友觉得她眉眼之间有些像娜扎,但反馈最多的还是“网红感太重”。
在现场,评委甚至直言:真人没有照片那么耀眼。
话说回来,娱乐圈素来喜欢用“翻版XX”、“小XX”来为新人贴标签,今年港姐也不例外。
入围名单里大半选手被港媒取了花名,统统都是翻版,网友忍不住吐槽:这届港姐难道是没有姓名吗?
△媒体为本届港姐选手起的花名
今年的冠军庄子璇,一路下来花名从海选时候的翻版IU,到翻版冯盈盈(2016年港姐冠军),再到黄心颖2.0(2012年港姐亚军),主打一个随意变幻。
原本已经进入18强,却因为个人原因选择退赛的贺怡雯,从面试时期就被称为“翻版王祖贤”,但被贴上这个标签后,免不了遭到网友的质疑——
看不出哪里像王祖贤,一样的粗眉算吗?
事实上,随着港姐的日渐式微,今年的比赛在网络上掀起的水花实在不太大。
本届入围选手,说“丑”那是有失偏颇,但也确实没有惊艳到掀起更大范围讨论的程度。
网友的吐槽也基本集中在几点:要不网红感太重,要不放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中外形实在“太普”。
加上往年参赛选手至少也有200人的港姐比赛,今年只有89位参赛者,门庭冷落。
虽然参赛门槛之一是拥有香港身份证,但很多选手的粤语堪忧,不少更是就读或毕业于大陆高校,以至于被媒体调侃:香港是没人了吗?
只能说,香港小姐这场盛宴“一届不如一届”的刻板印象,又一次烙印在观众的认知里。
如今网络上对港姐的吐槽越发毒舌,像“我也可以上”、“爸爸年轻时女装都比港姐好看”之类的调侃,大家说得非常起劲。
要知道,在香港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不是太平山的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也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
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提起“港姐”两个字默认就是上世纪的李嘉欣、赵雅芝、张曼玉、钟楚红……
果然,“怀旧”才是港姐的正确打开方式。
1946年,有黑帮背景的李裁法在自家开的丽池花园夜总会里举办了第一届选美比赛——也就是港姐的前身,赛制简单,穿着泳衣走上两圈即可,参赛人也不多。
△第一届港姐李兰与武术大家关德兴合作出演电影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好人家”的女孩并不太参加这些选美比赛,更多是出生底层的女性,例如歌厅的舞女们——以至于港媒当时评价“港姐非良家”。
1947年,港姐竞选只有6位参赛者,是历史上参赛最少的一届;1948年又爆出暗箱操作的丑闻,1949年更是干脆停办。
直到1952年香港小姐的评选才重启,并开始与“世界小姐”选美大赛接轨,港姐的赛制也随之正规和复杂起来,并为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邵氏影业,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女演员。
而香港小姐真正的繁盛还得是从1973年说起,此时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港姐作为娱乐产业的盛会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香港小姐的形象更成为香港这座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注脚。
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职业的女性也从中看到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TVB接手后的第一届港姐比赛,就打出了个开门红:
1973年港姐冠军是孙泳恩,第四名则是火到如今的赵雅芝。
为了更贴合时代的变化,TVB为港姐打出了“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口号,并以此为理念坚持至今。
此外,港姐竞选比赛还新增了考察选手们阅历、急智、情商的提问环节,外加大受欢迎的泳衣选举、外景活动,其凭借丰富有趣的节目形式,从而获得了更多民众、媒体的关注。
随后,越来越多家世好、高学历的女性也走上舞台,进而诞生了一众霸榜神图。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几届则是香港小姐的巅峰。
1988年的港姐冠军是中葡混血的李嘉欣,明艳大气,容貌精致,作为公认的港姐第一美人,港媒直呼其拥有“石破天惊的美貌”。
1990年的港姐三强,依次是袁咏仪、翁杏兰、梁小冰。
△1990年港姐冠军·袁咏仪(中)、亚军·翁杏兰(左)、季军·梁小冰(右)
在这个巅峰期,四大天王、TVB当红小生都为这些新人在舞台上做配。
1991年的港姐总决赛,甚至创下了收视率44点的奇迹——几乎半数香港人家里的电视都在放港姐。
但凡事皆有起落,香港小姐这样的盛会也不例外。
等时间走近千禧年,回头看才恍然发现,港姐在那时闪耀着的已是最后的弧光。
1997年港姐季军,是TVB辉煌期最后一位“一姐”佘诗曼,佘诗曼和1999年的冠军郭羡妮、季军胡杏儿,又被不少网民认为是“最后一批港姐”。
2000年之后,不仅再也没有出过和她们一样有作品、有实力、高知名度的港姐,更是被媒体评价“一届不如一届”——
2007年的冠军张嘉儿,媒体评价她小眼睛、大饼脸,人送绰号“猪扒港姐”;
2017年港姐雷庄儿,媒体和民众认为她一口龅牙,难以匹配港姐殊荣,以至于大众质疑“是在选港姐还是选凤姐”。
在港姐容貌颠覆众人期待的那些年,港媒的毒舌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装版灭绝师太”、“接孩子下幼儿园的大妈”……
但实际细说起来,其中不乏清秀佳人,只能说珠玉在前,太过耀眼,被比较之下输于平凡。
△2012年冠军张名雅(中)、亚军黄心颖(左)、季军朱千雪(右)
香港小姐的发展、繁盛、衰落,不仅与时代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也包裹着香港这座城市的底色。
从1970年代开始,香港几乎成为纸醉金迷的代名词,万众瞩目的港姐评选又为漂亮的女孩们提供了实现“香港梦”的一种范本。
香港在成为国际化都市的过程中,依然保留了不少封建思想。
主流文化对女性的期待是相夫教子,对女性则以“嫁得好”作为成功标准,这样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香港小姐。
而一些港姐嫁富商的案例,更为港姐评选赋予了其它的含义。
港媒甚至为香港小姐的选拔总结出一个套路:冠军是选妻子,重要的是贤淑大方;亚军是选女朋友,不妨风情万种;季军是选小妹妹,天真单纯就好。
在港姐比赛期间,获得的名气,积累的人脉,甚至是礼仪培训等等都成为选手们实现梦想的助力——
有的姑娘一心想觅金龟婿当阔太,有的姑娘蓄力起跳最终成了大明星,有的姑娘则最大化利用比赛期间积累的资源,自己做老板。
△1974年冠军张文瑛,自己出书做IP办了模特培训机构
进入90年代,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选手,比起过去的女孩子就有了更多选择。港姐是平台是跳板,但即使离开娱乐圈,她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做出一番事业。
例如打出“突破局限,不再平凡,纯美的突破”的口号谋求转型,因此格外看重学历的1993年港姐,最终冠军莫可欣虽然当年被吐槽“最丑港姐”,但她本人实打实是个学霸,大学专业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还读了工商管理硕士,精通普通话、英语、德语,结束演艺事业后,做了企业高管。
时间来到21世纪,经历了90年代末金融危机后的香港,娱乐产业开始低迷,TVB演员和编剧也开始出走,有的去了对家亚视,更多的则北上转向内地发展。
虽然还是年年举办香港小姐,只不过港姐们很难走出前辈们那样跌宕又精彩的路了。
2000年后的港姐,星途最好的应该算是2004年的冠军徐子珊,虽然当时出道后被嫌弃颜值不够柔美,但演技到位,塑造出的一些亦正亦邪的角色令粉丝念念不忘,退圈后引得不少网友怀念。
总的来说,2000年后港姐的命运与此前相比,添了更多不尽如人意。
2004年,母亲是优秀演员的沈颖婷虽然落选冠军,但依然迈进了演艺圈,出道后也签约了英皇,但最终退圈,被媒体拍到在酒吧卖烟——
不出所料,港媒用了“沦落”、“愈捞愈霉”等词形容她的惨淡。
2005年的季军,“屋村港姐”林莉,红过后兜兜转转做回了普通人,成了地铁通勤的白领。
千禧年后的许多港姐,从市井中来,又归于市井。
香港小姐这项选美赛事也终于走下神坛,仿佛当下自媒体“蹭了个热点”,热点走了后回归平静,感觉也没什么不好。
作者| 持墨
编辑|阿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