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600887)$
文:向善财经 作者:刘能
近两年时间,伊利、蒙牛等乳企似乎正掀起凶猛的回购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去年10月,伊利抛出了最高20亿的回购计划。公告显示,伊利股份拟进行股份回购,回购金额不低于10亿元(含)且不超过20亿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46.83元/股(含),回购股份将用于依法注销减少注册资本。
今年开年以来,短短半年时间,蒙牛的回购动作将近30次,让人直呼其手速惊人。曾有媒体统计,截至6月21日,蒙牛今年已完成27次回购。
伊利在近期的交流会议纪要中表示,今年消费力需要一个时间去恢复,现在6月份大方向是逐步改善,但确实比预期还是稍微还是再弱一些,这意味着消费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要更加“逊色”。
而回购,正成为乳企救市的常规操作,但当回购变得“常规”之后,这一操作似乎有些“失灵”了。
为何说回购不等于利好
正常来说,股票回购在大多数投资者眼中是利好消息,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在信心层面,上市公司主动回购股票,往往传递的资本市场信号是,我们公司的股价被低估了。
公司自己花真金白银去买自家股票时候,表明公司对未来的业绩和发展前景有信心,毕竟最了解企业的还是企业自身,这时候信心往往也会传导至投资者身上,相当于给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次,在股票价格层面,股票回购有实质性拉升股价的作用。
股票回购之后,其中部分股票可能会注销,这时候意味着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流通的总股份减少。
每股收益(EPS)=公司税后总利润/公司总流通股数。也就是说,总股本的减少意味着每股收益的提高。而股价是每股收益与市盈率的乘积,每股收益的提高也将带动股价的上涨,股票回购也相当于一种人为拉升股价的方式。
比如EPS提高了10%,那么公司股价也应该相应涨10%。与此同时,股票回购减少了公司净资产,相当于公司盈利指标也得到了改善。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都将有所提升。
但我们神奇的发现,蒙牛等乳企的回购似乎并没有带来正向的回馈,回购以来,其股价整体来看仍处于下跌态势之中,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这是为何?
从蒙牛和伊利股票回购动作的特点来看,蒙牛是小动作不断,大动作罕见;伊利则往往选择重拳出击,回购一步到位。但整体上,两者的回购力度都较弱。
在球类运动中,假动作(feint)是指运动员在进行某项技术动作时,通过虚晃、变向等手段来迷惑对手,使对方对失去身体重心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在向善财经看来,乳企的回购操作更像是此类“假动作”。
蒙牛回购在近半年来已经出手多达二十多次,但整体来看回购金额都较小,缺乏诚意,更像是在给投资者“演戏”,想要表达的是:我回购这么频繁,对企业很有信心。但从回购金额来看,截至6月29日,蒙牛二十多次的回购所投入资金近4亿人民币,远不及伊利。
今年5月26日晚间,伊利发布公告称,23年5月26日,公司完成回购,已实际回购公司股份约324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074%,回购最高价格32.42元/股,回购最低价格29.02元/股,回购均价30.8元/股,使用资金总额约10亿元。
对比两者今年半年以来的股价波动来看,目前伊利股价距离年初最高点的下跌幅度不超过15%,而蒙牛目前股价距离年初最高点的下跌幅度已经将近40%,公司股价年内市值跌至约1200亿港元。
据天眼查APP显示,伊利近几日的总市值约为一千八百多亿,实际上,伊利10亿到20亿的回购相对于其股本来说仍然杯水车薪。
也就是说,蒙牛等乳企回购对股价实质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在当下也很难给予投资者充足的信心。
实际上,很多人将股票回购等同于分红,作为现金股利的一种替代形式。
分红等于让投资者直接获得现金,是企业将多余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来分给股东,相当于股东将钱从左口袋换到了右口袋。想留下的股东可以将得到的分红继续买入股票,增加持股比例。
而回购并注销,投资者需要经历企业回购到股价上涨再到投资者减持,才能获得现金,相比分红多了几个步骤。
从这几个步骤来看,蒙牛多次回购的操作似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企业多次回购,结果投资者并未等来期待的股价上涨,对企业资本市场的信心不断下降,由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而选择减持,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
市值管理难掩业绩“悲歌”?
本质上来说,回购是一种市值管理政策,即便通过股票回购实现股价提升,也无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
举一个例子,大家比较熟悉的沃尔玛。在2009年到2017年,沃尔玛累计进行了将近647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沃尔玛的股价也涨了近120%。但在财报业绩数据上,2009年到2017年,沃尔玛净利润从139亿美元减少至136亿美元。
公司回购股票虽然被认为是一个积极、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的信号。但相对美股投资者来说,国内投资者也比较简单直接,更加看重分红,大多数人认为分红是最实在的回报,优于回购。
因此,对于A股和港股的上市企业来说,更应该把分红当做“正道”,回购只能偶尔为之。不过相较于伊利,蒙牛一直因为分红率较低而被投资者诟病。
需要注意的是,分红的前提要看业绩,毕竟只有公司有足够的利润,才能够分给投资者。最好企业在近两年内有较高的业绩增长预期,能以30%以上的速度持续高增长。
从这一角度来看,蒙牛选择频繁股票回购,还是缺乏业绩的支撑。
蒙牛总裁卢敏放曾在业绩发布会上对于2022年业绩进行总结,“我们对整体表现非常满意,大家从报表中更多看到我们经营的改善,我觉得我们现在更加从容了。”
但根据蒙牛披露的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蒙牛实现营收为925.9亿,同比增长5.05%;实现净利润为53.03亿,同比增长5.52%,虽然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和2021年的业绩增长速度相比,2022年蒙牛的业绩增速的放缓十分明显。
此外,业务转型成为了蒙牛近年来的“主基调”,从传统的液态乳制品企业向多元化乳制品企业转型,但业务多元化发展并不理想。
业绩构成来看,蒙牛的营收主要分为液态奶产品分部(超高温灭菌奶、乳饮料、酸奶及鲜奶)、冰淇淋产品分部、奶粉产品分部、其他分部(奶酪、乳制品原辅料生产及经销贸易)等几个板块。
财报数据显示,在2022年,蒙牛上述四块业务分别贡献收入的84.5%、6.1%、4.2%和5.2%。
可以发现,液态奶仍然是蒙牛的营收重心所在,而冰淇淋产品分部、奶粉产品分部、其他分部业绩仍较为薄弱。而作为蒙牛基本盘的液态奶板块增长放缓严重,2022年其液态奶收入同比增长仅为2.3%。
作为牛根生的蒙牛接班人,卢敏放自上任后,在2017年为蒙牛定下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即三年“双千亿”(指2020年实现营收和市值双双达到千亿)。但这一任务2022年仍未能完成。
2020年底,蒙牛提出了到2025年“再造一个蒙牛”的目标,以蒙牛现在的营收规模来看,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同样困难重重。
好的一面是,目前乳制品行业的增长周期并没完全结束,奶酪、冰淇淋等细分市场增长的红利也没有消失。在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蒙牛如何发挥自身的资源、品牌优势,更好地去发掘这一市场,就变得更加关键了。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且具备拥有深厚实力的企业,相信在未来的转型和业务拓展中,蒙牛乳业终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未来的蒙牛乳业必须加快步伐了,至于会如何发展,我们且行且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