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这个“新型组织”,大概跟小区物业差不多,都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别说,两者还有不少共同点,例如:该他们管的地方默不作声;不该管的地方又乱操心。

这年头,有一个清静的家长群和规矩的家委会,简直堪称“祖上积德”。相反,不少家长提到这个所谓家校共育的组织,只有吐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退出家委会才敢说的话,班里盲目自信的家长真多

小学阶段,往往是家委会发挥角色最多的地方。家长们普遍觉得娃还有很多可塑性,未被淘汰之前,都想子女能做班里的佼佼者。

抱着让班主任重视的心态,很多家长也会积极争取做家委会成员,以免学生成为不起眼的“小透明”。不过,如果你心思单纯、又真的想给大家争取公正,或许很难适应。

原来家委会也像一个小职场,并不是有时间、有情怀就行。你想替大家发声,你想给学生们提供便利,先要过了“显眼包”那关。

一位网友说出实话,她退出了儿子班里的家委会,直言:班里盲目自信的家长真多,并且多半就集中在家委会里。跟这种人同事,太累了。

有智慧的人,会化繁入简;可惜,现实里很多场景,往往是“小人得志”。你不跟他们同流合污,纵使初心很好也难以坚持。

例如,举办活动时,这位网友想征求大家意见,看看要不要统一定服装;大伙什么价位能接受。家委会一个“能人”却很强势地说:当然要买新衣服,我们是决策的,问他们干嘛。

好像当了家委会就等于考上机关单位的领导岗位,连做做样子都懒得做,不知哪里来的自信。再比如学校让填写家庭的信息,里面涉及住址、父母工作等问题。

原本班主任是让大伙把自己的表格填完一一私信,目的是保护隐私。但“能人”为显示自己体谅老师的美德,在群里主动要求大家直接把信息发群里,方便统计。

这不是既想讨好老师,又不愿自己出太多力气吗?所以拿大家卖人情,一旦有人提出质疑,好像还是家长们不体谅班主任、不理解“显眼包”的用心良苦。

为何部分家委会的成员,那么爱显摆自己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虽然都是看似不起眼的事,但日积月累真是令人“恶心”。这种“能人”往往在老师和普通同学面前,是两幅面孔,堪比变脸。

一定有家长好奇,他们怎么如此爱显摆,而且做什么都一副“谁也不如自己”的盲目自信力。笔者总结了两大原因。第一种,就是这类家长在其他领域没有比较出色的成就。

但是又不至于特别失败。往往是“一瓶不满、半瓶晃”的水平,最喜欢用家委会的角色,来加强自我认知。必须通过强势、管人,和巴结班主任,彰显自己“能力强”。

第二种原因,这类人在其他家长面前,常因为优越感而形成“假设”。只因自己是少数家委会成员之一,便觉得处处都比别的家长优秀。其实很幼稚。

或许是见世面太少,或许是自我评价机制还处在十分狭隘的阶段。这让他们首先会把别人视为无知和恶意的假设。但凡自己提出的想法没有被当成权威执行,便觉得其他家长水平不行,或者有意找茬。

家委会里有这样的角色,看似因强势节省了决策时间。实则长期下来,会令家委会的职能过度集中,助长不正之风。跟这种人共事,反而沟通成本太高。

改善家委会风气的学校,才能获得好口碑

家委会原本是要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沟通便利的,但现在很多人感到,不仅没方便,反倒滋生不少麻烦和矛盾。

虽然那些“显眼包”的助力不小,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学校和班主任的态度。“上行下效”绝对是家委会职权泛滥的重要条件。

有些家委会成员,其实做了老师和学校的“代言人”。一些想法不便直言,就用家委会的身份要求广大家长。这种套路久而久之谁不知道呢?

出现质疑声时,有些学校只想强词夺理,试图用这种方式美化。明明能改变的口碑,偏偏像“鼠头”事件那样,拒不改错、越描越黑。

希望家委会的风气,可以从上面抓起。表面上是家长自发组织,实际上绝对是可以影响教育风气的。建立端正规矩的家委会,才能获得好口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