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讯(记者王卡拉)尽管慢阻肺呈发病高态势且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但在我国仅有10%左右的慢阻肺患者被正确诊断,治疗率仅11.7%。6月10日,在“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规范化推广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四期总结会上,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呼吁,全社会应提高对慢阻肺的知晓率,医疗专业人士掌握慢阻肺规范诊疗知识;“促防诊控治康”六大环节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在基层开展慢阻肺患者的健康管理,建立基层呼吸疾病照护体系,对于提升慢阻肺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四大慢病”之一的慢性呼吸系统代表性疾病,慢阻肺在我国的患病人数高达1亿,给社会和卫生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慢阻肺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症状,早期症状隐匿且不具有特异性,但肺功能下降迅速,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也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居各国之首,目前已成为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需为慢阻肺患者落实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流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2017年11月,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的“幸福呼吸”项目应运而生,全面推动国家慢阻肺分级诊疗政策落地实施。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9个试点地区和12个建设地区建立慢阻肺规范化防诊治模式,通过基层医师慢阻肺知识培训、慢阻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和长期随访管理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了筛查、确诊、随访和管理的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项目四期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今年6月圆满收官,18个月以来覆盖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荆州市、青海省西宁市、海南省、广东省深圳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10个试点省市,完成28万次疾病筛查与干预、16万次肺功能检查,并已成功建立电子筛查模型,有望进一步提高筛查的效率和广度。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汀教授表示,我国慢阻肺患者遍布广,但普遍重视不足,基层有着大量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早期慢阻肺患者,是慢阻肺防治的主要战场。“幸福呼吸”项目一大重点工作就是培训基层医生,提升基层呼吸疾病相关的诊治水平。未来,该项目将把管理链路拓展至患者,计划在20个区域照护中心和100个基层照护单元建立慢阻肺病标准化照护系统,并为不少于20000名慢阻肺患者提供为期18个月的关爱包,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药物依从性,提高医疗机构治疗和看护的能力。“项目中我们也将在医生培训里加入慢阻肺患者管理工具使用指导,运用数字化力量帮助患者进行长期规范化管理。”
“幸福呼吸”项目将再度蓄力升级,旨在将重心扩大到患者支持,打造院内院外协同效应,全面提升慢阻肺长期疾病管理水平。“我们深谙提升公众对于慢阻肺的疾病认知以及早诊早治观念,对于减少肺功能损伤、降低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各界共同关心推动慢阻肺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孔灵芝说道。